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设计美学是消费社会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它是对于消费寓言与商品逻辑的形象表征.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问题意识之一,设计美学所表达的乃是一种商品化叙事与消费价值观.设计美学的商品化特征表现了以象征性的形象符号再现商品内在结构的内涵特征,言说着消费社会中资本经济主宰一切的隐形逻辑.  相似文献   

2.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布希亚把物诠释为符号,而符号则构成了意义体系.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设计美学的景观追求是消费社会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是消费寓言与商品逻辑的形象表征。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消费得以实现的设计审美规约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伦理意义,同时也暗含了不可消解的伦理冲突和逻辑悖论。一方面,符号“形象”的消费可以确证自己身份的确认,推动人生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破传统社会的等级约定,破除现行制度的机械束缚,消解各种霸权的存在,推动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建构;另一方面,以符号消费为最终实现标志的景观追求,构筑了新的等级观念,新的霸权存在,与生态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关系及生态伦理、绿色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化背景的文化现象,它的各种价值规定实质上都是对于商品文化逻辑的表征.在现实性上,审美文化的商品化意味主要体现为三个向度:基础审美范式的出场;美学文本的经济叙事;审美文化的消费之惑.这三个规定共同地勾勒了审美文化的商品性形象,表达了其作为文化商品的现实处境.审美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强语境色彩的现象,所有关于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都必须在一种被严格规定了的意义条件与问题语境下才会显示出不同的具体性质,只有洞悉了审美文化与其存在语境的复杂勾联关系,才能建构一种既能适应当下商品化性质的总体意义语境而又具有深度意识与独立品性的超越性审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形象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个体生活必需的自我技术;形象是消费社会的核心要素。通过广告、大众传媒的形象修辞,消费文化赋予商品以符码的意向性和价值,激发人们的感觉和欲望,编码日常生活意识,重组日常体验,建构自我认同,维系了审美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以诱惑而非强制的方式对于社会生活的支配。由此,消费文化参与了商品化和审美化进程中个体的自我设计和表意实践,积极介入了生活方式乃至日常生活的建构和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完全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降生的。在信息社会,后现代影视在文本上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功能上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传播上又是一种平等的泛市民文化。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后现代影视,是一种宁要欲望不要情怀,宁要宣泄不要升华,宁要世俗不要理想的艺术,成为消费社会的娱乐方式和文化符码。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由于是在断层上生成的,因而决定了它一开始就不是,也不会是影视的主流。处于边缘位置的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一方面具有调动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传媒优势,另一方面则由于缺乏艺术的自主特性和商品市场价值而只能游移在边缘被廉价消费。  相似文献   

7.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之际,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后现代社会的整体研究。他是采取美学和政治的相关性观点来透视后现代问题的,因而他的美学理论具有政治性,其关于后现代审美特征论的研究,并非是要纯粹勾勒一种风格潮流,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后现代文化是如何以晚期资本主义整体逻辑里的主导文化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一种活动,而是成为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日常生活方式.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刻意远离生产话语,隐藏着对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的辩护.当我们把消费的符号化放在资本逻辑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就会发现符号化的商品体系恰恰构成了维护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权力策略,引导人们自觉认同资本逻辑的“先天”合理性.这种权力策略正是当代消费社会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的"超美学"(Transaesthetics)是20世纪西方美学"后现代转向"以来最有原创性的一种美学形态之一,它从四个方面全面刷新了现代性美学传统.利用四个关键词,鲍德里亚令人耳目一新地描述了传统美学话语"从真实到超真实"、"从模仿到仿真"、"从形象到仿像"、"从自律到内爆"的四重转换.鲍德里亚"超美学"有力地把握住了后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急剧扩张和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表现出对后现代美学转型和文化变迁极大的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11.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作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一个主要西方理论资源,其日常生活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的审美化思想,多为中国学者忽略。韦尔施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必然,视欲望快感和经济策略为其动因,只具有浮光掠影的肤浅价值。故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不应在先已被高度审美化的语境中锦上添花,反之可以表现叛逆和崇高。所谓认识论的审美化,是指美学公认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直观形式、建构性、可操纵性、歧义性等,不仅是艺术的专利,而且变成了现实认知的基本范畴。韦尔施将这一传统上推到康德和尼采,应是显示了用以美学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来解构以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性的苦心,它虽然或者多半只是后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一种美学乌托邦,然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认识论审美化的区分、辨析和升华,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的认知,以及对于重构美学的思路,都可谓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2.
詹姆逊认为当代西方电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具有影像资本化、虚假的怀旧、主体中心地位消失等后现代特征。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是由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环境造成的,电影形象全部被转化成可消费的商品,缺乏历史深度。詹姆逊对于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削弱、主体情感的消逝和集体伦理价值观的摧毁持批判否定的态度。通过批判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詹姆逊旨在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从而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出路,描摹未来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认知绘图”美学,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他借鉴地图学的意义,为认知领域勾画出以“空间”概念为基本依据的“认知绘图”。“认知绘图”是詹姆逊精心设计的崭新文化政治模式,为当代文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视角,借此研究后现代时刻奇特怪异的全球性空间。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反映模仿说和旧的“再现意识形态”的框架,在新的历史境遇中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展,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美开始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审美征途之中。它开始倡导一种自由、多元、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图像转向诱发感觉美学的狂欢,图像增殖导致"戏剧失魂",即文学性的缺失,文学性让位于表演性,剧场以"秀场"的形式成为戏剧审美场域的掌控者,"演"与"看"成为图像社会的审美倾向.戏剧审美在完成语言艺术的范式主型向图像艺术的范式主型的后现代转型后,必然会肯定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戏剧审美必将在戏剧因时顺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美学在存在维度上标志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完成 ,而在语言维度上又标志着西方后现代美学的开始。海氏美学以存在为本体 ,来消解认识论美学分裂的人性 ,这启示我们未来美学必须以完整的人的存在 ,即以人的生活存在为本体。未来美学是生活存在—实践—语言三位一体之美学  相似文献   

18.
美国戏剧文学是在欧洲戏剧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在以政治剧为起点、以本民族的"人学"为己任、把"小人物"搬上舞台、对社会及人类自身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然而,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之路也曾遭遇了大众消费价值与文艺思想价值之间的冲突;在现今阶段又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文学几乎在性质上被彻底颠覆。秘鲁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略萨为当代美国戏剧文学走出困境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美学在存在维度上标志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完成,而在语言维度上又标志着西方后现代美学的开始。海氏美学以存在为本体,来消解认识论美学分裂的人性,这启示人们未来美学必须以完整的人的存在,即以人的生活存在为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