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性妥协的瞬间:近代中国移植西式宪政之最后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4 0年代 ,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所发起的宪政运动在 194 6年各党派政治协商会议前后达到高潮。作为政协五方妥协的结果 ,“宪法草案案”集中体现了中间党派的自由主义宪政理想。本文通过对“宪法草案案”主要内容的分析 ,特别是将它与孙中山五权宪法和西方宪政模式进行比较 ,试图阐明中间党派宪政理念的特质和近代中国引进西式宪政制度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民进党上台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宪政改造”。2005年6月台湾“任务型国代”正式表决通过了“立法院”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此标志民进党第一阶段“宪改”完成,目前台湾当局正积极谋求第二阶段“宪改”,以达到“法理台独”的目的。“宪改”将对两岸关系与岛内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期成宪草”是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唯一成果 ,是当时中国各在野党派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 ,借鉴西方代议制分权政体的某些因素 ,对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五五宪草的一次大手术。从五五宪草的总统集权制发展到“期成宪草”的国民大会及议政会集权制 ,可见后者具有相当的进步性、民主性及一定的分权制衡色彩。  相似文献   

4.
王永祥 《河北学刊》2001,21(6):87-92
作为“民主政治”表现形态的宪政 ,以宪法至上、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基本要素。 2 0世纪的中国宪政变迁 ,其历程艰难而曲折 ,但最终归宿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文章在对孙中山五权宪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及特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近百年中国宪政成败依据的看法 ,并认为 ,历史经验表明 :以宪政为实际体现的“以法治国” ,是 2 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长治久安、纳入良性循环轨道的惟一正途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那么宪政便是各种政治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状态。所谓宪政秩序,不外就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和谐状态。一旦这种和谐状态被打破,就意味着宪政秩序遭受破坏,也就意味着发生了宪事纠纷,甚或出现了宪法危机。纠纷必须解决,危机必须清除,否则宪政秩序就无法维持。而宪法诉讼正是解决宪事纠纷,消除宪法危机的专门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宪法诉讼是宪法自身的免疫系统,是宪政之守护神,具有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五五宪草”的历史回顾与宪政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五宪草”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在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较量、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五五宪草”虽然没有走出工具性完法的历史窠臼,但对当今中国的完政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从内容和制定过程来看,制订者努力寻求本土资源与西方宪政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出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和平衡;制定过程中,执政当局对于社会舆论给予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使政府与民间在制究过程中形成比较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完草制定者在充分考虑国家的政治生态的前提下,对宪法的实行给予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7.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正案将人权概念明确地载入宪法 ,这标志着人权由观念向制度的巨大转变 ;人权入宪将推动我国民主宪政事业的重大发展 ;人权入宪也会更有利于我国人权的国际保护。贯彻人权原则 ,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成为国家机关的基本工作准则。  相似文献   

8.
人称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毕生致力于民国的宪政事业,在其一生中对中西方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全面客观的过程,先后出现不同的转变.对西方宪法的理解介绍从早年的出于立宪强国目的转变为着眼于“民主”的目的;对宪法的实质与目的理解,从保障人权转变到集中国家权力,后又回归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自由人权;在宪法的实践上,张君劢既注重文化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改造,也注重实际政治层面的宪政制度建设,但中间有过以民智不足为由而淡漠宪法实践.这些转变必将有助于正走向宪政的令人对宪政、宪法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宪政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达 《东岳论丛》2000,21(2):5-10
在批判资产阶级宪政理论的过程中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宪政理论 ;西方宪政的两大核心价值观很动听 ,但掩盖不了其资产阶级本质。这一点又决定了当代西方宪政摆脱不了的困境 ,如三权分立与三权协力的困境 ,个人自治和人权与公共福利的困境 ,维护主权与保障人权的矛盾等 ,相对而言 ,社会主义中国在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上 ,对世界宪政文化已经并正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郭晓岚 《阴山学刊》2008,21(5):106-110
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宪政为其构建提供了根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培养宪法意识,增强宪法权威;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推行以宪治国;保障公民权利,实行宪法司法化;均衡公民权利义务体系,架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以期使宪法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和谐保障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50年宪政建设的困顿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4年宪法制定迄今已50年,尽管我们已经为宪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我们对宪 政在认识上存在偏颇、忽视文化与制度建设,至今未实现宪政。中国实现宪政的关键,是将宪法变成真正 意义上的法律,最重要的是实现宪法的司法化。当前宪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健全违宪审查、宪法 诉讼和宪法解释等宪法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之前俄罗斯历史上是否存在作为宪政要素的宪法思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宪法现象”的宪政制度的确立,依赖于作为“前宪法现象”的宪法要素的存在及其整合。本文考察和分析了俄罗斯村社制度、俄罗斯启蒙以后的改革和立宪主义思想、沙俄时代的会议制度中的宪政要素和宪政思想,进而指出,就是这些宪政要素和宪政思想决定了俄罗斯宪政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宪政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是2004年我国修宪的指导思想。2004年宪法修正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新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宪法化。以加强人权与公民权的宪法保障是2004年修宪的主要内容。因此,2004年修宪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人本修宪”。这种“人本修宪”以其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主体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昭示了我国宪政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论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五宪草》是由孙科主持起草 ,于 1 936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五五宪草》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 ,一方面 ,孙科作为国民党内最早呼吁实施宪政的代表 ,为此文件的制定起过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派在《五五宪草》中纳入了大量体现专制主义色彩的条文 ,使得《五五宪草》中的若干民主性内容成为一纸空文。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的过程中 ,思想变化一波三折 ,他试图有所振作 ,但最终仍不得不与国民党主流派妥协。呼吁结束党治 ,实行民主宪政2 0世纪 30年代初 ,在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一股反对国民党党治 ,…  相似文献   

15.
蒋传光  李乾宝 《学术界》2007,19(2):25-34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思路,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宪政价值的分析及分类,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6.
刘秋阳 《兰州学刊》2005,8(3):252-254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对民主宪政的追求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其训政及宪政思想既是他对中国国情的现实思考,又彰显了他欲将中国引上民主宪政道路的伟大理想.本文仅从几个方面对其作一梳理并作粗略评析,希能窥其全貌.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第一次修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一件大事。这次修宪具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彰显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党的主张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表现人民意志的宪法,是我们党在依法执政道路上迈出的坚定步伐,昭示依法执政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打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宪法基础。在宪法修正案中有多处条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闪烁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芒。三是体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特征。四是开创中国民主宪政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宪政意义上的“法治之法”和“法律下的政府”中的法律都是指私法,私法在建构新的宪政模式和维续自由的自生自发秩序中具有基础或关键作用。因此,只有私法才是法治之法的真正内涵,它也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基础性法律。但同时哈耶克又支持宪法的至上地位,将宪法置于私法之上,以宪法来约束私法的制定,宪法成为沟通公法与私法的媒介。宪法和私法的共同目的都是:自由社会的维续和个人自由的保障。宪法以私法实施为目的,私法成为哈耶克宪政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文明意味着现代政治的文明化 ,这种文明的政治是政治的人文关怀与宪法和法律理性秩序的统一。现代政治文明首先是宪法文明 ,更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宪法治理下的政治秩序。要实现从宪法文明到宪政文明的历史进步 ,关键是宪法的权威 ,而宪法审查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宪法审查权独立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现代政治文明的精华是宪政文明,我国2004年修宪将“政治文明”载入宪法。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进行宪政分析,有充分的依据与多重的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既应倚重宪政,果断将宪政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脊梁,在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高度重视并始终依靠宪政,又应促进宪政建设,加大宪政建设的力度,提高宪政建设的水平,升华宪政建设的境界,使宪政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