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12):40-46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乡村变迁的特殊性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把握二者的互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例,探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三种互动逻辑:一是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向并成为其核心内涵,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特别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性功能;二是生态文明界定乡村振兴的底线并提供动力支撑,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组织动力和文化动力)特别是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规制性功能;三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分析二者的内在互嵌机理,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外聚合动力实现协同治理,通过对人与自然、市场、社会关系的协调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向新型农牧村社区演进的可持续目标。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烽  任重 《浙江学刊》2013,(1):220-224
作为浙江境内典型山区县,安吉面对激烈区域竞争,在常规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老路日渐逼仄堵塞之际,勇于另辟新途,依靠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十数年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终于闯出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安吉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发展协调、社会和谐、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安吉范式,为本文深生态研究提供了生动而具有说服力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个内蒙古生态移民社区在城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为起点,采用社会工作协同实践研究的新方法,与社区群众一起立足于"实践现场",探索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发展的路径和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模式.在实践中,研究团队提炼出以文化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从文化能力建设的个人、社群、社...  相似文献   

5.
6.
7.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区域政府应加强组织保障和科学规划,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落实引才、聚才和育才方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强化产业与生态融合,加深西部地区民族特色和美丽“底色”。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为各族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与“回得去”“留得住”的精神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赵丽涛 《创新》2014,(1):46-49
面对当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生产力观存在误读,站在"主体中心"立场审视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实质上,马克思生产力观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应该科学解读和阐释马克思生产力观,并以此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5):134-136
立足陇南白马藏族,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及其本身含义加以概述,并探究与分析了其记忆传承的文化生态因素,拟建构一个和谐、天人合一的集体记忆传承模式,旨在丰富和完善其传承理论,保护其文化原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应用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社会互动层面上来考察人际活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则是从社会活动主体的角度来考察网络生态的作用。NGO、NPO和第三部门在社会决策的地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把社会网络和社会生态两种理论相结合来共同探讨社会组织的活动,这对于研究社会组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社科纵横》2016,(4):6-10
中国梦的提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及现实基本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总目标。生态文明已由一种理论发展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中国梦提供了新的理论解读,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创新、路径创新及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9,(3):60-63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风险也随之呈现出更大的潜在危害性。有效规避和预防生态环境风险,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三期叠加阶段,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面临紧迫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的挑战。因此,构建多元参与、层层推进、规范治理、智能监测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和实现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吴明红  张欣 《学术交流》2012,(12):36-40
生态环境具有基础保障和优化调控等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根据山东省1986-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指标的数据,分别采用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三次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混合曲线模型、生长曲线模型、S型曲线模型和逆曲线模型进行回归模拟,选取拟合效果最好的回归模型,对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发展态势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但其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下一步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在继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城乡绿化、美化的同时,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水、生活垃圾、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的防治力度,以推动全省生态文明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19.
在系统梳理可行能力以及可行能力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可行能力和可行能力建设的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定量分析等方法筛选农牧民可行能力观测指标。从乡村振兴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多层级能力分析框架,从农牧民可行能力建设、农牧区发展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刻画当前青藏高原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所存在的差距,并使用青藏高原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对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力变化进行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