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①。遥知不是雪②,为有暗香来③。注释①凌(líng):逼近。凌寒:冒着严寒。②遥:远。③为有:因为有。暗香:指梅花淡淡的幽(yōu)香。导读诗人借描写不畏冰雪严寒、高洁坚强的梅花,来抒发自己坚贞的志向和不畏权贵的品格。头两句描写洁白的梅花在院角冒着寒雪开放,后两句抒写自己从远处看梅花的感受:远看好似点点白雪,但它又不是雪,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已经闻到飘散过来的一种特殊的清幽香气。诗人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因不满于国家的“积贫”“、积弱”,立志“改易更革”,提出一整套改革措施,但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又遭到因…  相似文献   

2.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3.
行香子     
晚绿寒红,芳意匆匆。惜年华,今与谁同?碧云零落,数字征鸿。看渚莲凋,宫扇旧,怨秋风。流波坠叶,佳期何在?想天教,离恨无穷。试将前事,闲倚梧桐。有消魂处,明月夜,粉屏空。这是晏几道晚年追记早年“悲欢离合之事”而“掩卷怃然”(《小山词自序》)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感光阴之易逝。”(同上引)起笔二句说明自然景物在岁序演变中变化太快,意为:春天花期已匆匆过去,进入秋冬之际已是叶落花谢了。接上三、四两句承前发出人生易老的感叹:可惜啊,我的青春年华也已过去,现在,还能与谁一同生活呢?接下来五、六、七句联想起“…  相似文献   

4.
论梅雪关系     
梅花开与下雪有着同期的时间关系,这引发人们对梅雪关系的认识。对梅与雪生态关系的认识,归纳起来有3种:一是从对立观念出发,用梅花冲雪开放演绎其傲寒品格;二是从相和观念出发,用梅花“雪里开花”来表明其高于其他草木的情操;三是从同化观念出发,把梅同化成冰肌玉骨的“霜雪美人”,赋予梅花崇高的人格。虽然对梅雪关系的认识不同,但世人无不以梅与雪的关系来赞美梅花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5.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诗经》就有“山有佳卉,侯票侯梅”之句;《山海经》中也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她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她美好的名称,或称之“雪中高士”,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种梅、育梅、赏梅、画梅、爱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癖好。正如范成大在《梅谱前序》中所言:“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囿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人们屋前屋后栽梅,里里外外盆景插梅,屏风上画梅。唐代杭州的孤山梅林就久负盛名,罗隐《梅花》诗所谓“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就对此进行过描述。至宋代栽培梅花更达鼎盛时期,这从宋人的咏梅诗中就可看出。人们或以梅名地名亭,如广东有梅州、梅江、梅县;元人吕诚隐居昆山车仓,蓄鹤种梅,其亭榭命名曰“来鹤  相似文献   

6.
“梅花与腊梅其实是两种植物,很多人因为它们名字里都带个‘梅’字把它们混淆了。梅花是蔷薇科的,腊梅属于腊梅科……”一谈起植物,平日里言语不多的王玉勤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他是上海植物园的高级园林工程师,植物园内近干种植物他都能一一报上名来。他认为,每个人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自己的特长。沉浸于园林领域多年,他已成为业内行家。  相似文献   

7.
梅花可分为果梅、花梅两类,素有“十里梅林、万亩梅海”之美誉的傅家边梅园共有梅花120多个品种。“望梅止渴”的“梅”指的就是果梅,其果富含多种有机酸,营养丰富,被誉为“健康食品之王”。梅花盛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徜徉在万亩梅园内,犹如步入了天然氧吧。  相似文献   

8.
“杭州曾有精忠柏,吴市能无义士梅!”此句是20余年前田汉同志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盆景专家周瘦鹃老先生,在十年浩劫中不幸遇难前,亲自校定的最后一本文集《拈花集》所作的序诗中的一句。田汉同志将瘦鹃老先生喻为“在这新中国的新时代里”(见《拈花集》作者前言)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9.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一、“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梅花的美人姿态。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梅花本身具有清冷淡雅的美;二是从历史上的故实进行联想,如被引入咏梅词中的美人寿阳公主、王昭君、杨贵妃等;二、“孤标最甘冷落,全不许蝶蜂亲近”──梅...  相似文献   

10.
“美容”、“包装”,是时下最流行的两个词语。女人美容,宠物美容;明星包装,物品包装……言而总之,是为了提高品位,提升档次,使人或物在原有的基础上,或“锦上添花”,或“化腐朽为神奇”。“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作文同样需要美容、包装。而事实上,发展等级提出的“丰富、深刻、有文采、创新”,就是给广大考生规定的美容作文的具体内容,提出的美容作文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台下声音:“匹夫有责”)——不,是“我的责任”。比如说,如果今年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我是这样教我的学生的。惟有这样的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13.
“风月精神珠玉骨,冰雪簪珥琼瑶当”。古往今来,咏梅的诗人层出不穷,画梅的墨客不绝如缕。这是因为梅花临寒怒放,不落流俗,她坚贞不屈、倔强峥嵘的品格给人以鼓舞和激励。在当代,一个人笔下的梅花,自然茁壮,一派生机,一望可知是沐浴在青风中的野梅,浓艳瑰丽,挺拔刚健。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感觉。日本前首相中普根康弘说:“在文化上打动人不容易,你的梅花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彻底打动了我们,我是你的崇拜者、”在国内,人们称他“梅花王”;而在宝岛台湾,80多岁的画界巨擘目佛庭居士将他称之为“梅1979年夏;。…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无论在课前的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以至于课后的反思中,都遇到几个令人回味的问题。从“柴扉”可以看出被访者穷吗?在教学“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我为了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此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此句中知道了什么?我本想让学生从此句中知道作者要进入友人的园子欣赏春色是不可能的,好为学生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打基础。不料,问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5.
楠林 《人生与伴侣》2008,(12):65-65
“你觉得怎么样?有感觉吗?”“我找对位置了吗?要不要换个姿势?”陈钧又在小心翼翼、一句接一句地发问。我闭着眼不想回答,努力将情绪集中到刚刚激起的一点快感上。他却停下了手,继续问:“这样好吗?”  相似文献   

16.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林长华 《华人时刊》2005,(12):55-55
上世纪初,国民党宣布了“梅花是中 国国花”之后,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 “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尤其是台湾上 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一首叫《梅花》的歌曲 在东南亚大流行,一唱就令一些人神经紧 张起来。其实,梅花作为台湾的标识并非台 湾的“专利”。六朝古都南京市1982年宣 布“梅花是南京市花”,并确定每年2月底 3月初举办“国际梅花节”,广邀海内外宾 客来“赏梅探春”,以繁荣当地旅游经济。 可以说,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 文化。正如每一个省都有她的省花一样,梅 花作为我国台湾省的代表花毫不奇怪。 说起台湾同胞喜欢梅花,与其地理气 候有一定关系。台湾气候暖和,虽有冬季, 但与北方那样普遍银妆素裹却有很大差 异。所以,梅花在台湾并没有像祖国大陆北 方那么多,只有台东、嘉义以北有一些,每 年10月便开花,而且花香远不如大陆北 方。历史上台湾不但有著名的梅花产地(如 南投县雾社梅峰等),而且台湾不少地区经 常出现冬天未临梅先放奇观。2001年中秋 节过后,台东的肥池上乡、关山镇、东河乡 山区,就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梅树开花,簇簇 梅花迎风摇曳,颇有清静高雅之美。对这种  相似文献   

18.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之一Adidas的广告语是“Impossible is nothing”。这句广告语貌似与“Nothing is impossible”一样,只是“nothing”与“impossible”的位置颠倒了而已。那么,“Impossible is nothing”是否真的为“Nothing is impossible”的倒装句吗?两者是否传递着同样的意思呢?另外,一部分英语学习者怀疑“Impossible is nothing”本身就是有语病的,因为在他们所学的英语语法系统里面,impossible是个形容词,不单独做名词,也就是说不能做主语。这句广告语真的是有语法错误吗?作者通过对比研究“Impossible is nothing”与“Nothing is impossible”的信息结构和论题结构后发现,这两个句子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并且传达着不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依据作者的书面语言,由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进而辨别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赏析作者写作风格及表达技巧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是,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扪心自问:学生有多少时间阅读?学生对阅读还有多少兴趣?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