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乾元二年(759)秋,李白流放遇赦东归寻阳途中,不畏永王璘"叛逆"案的极大政治压力,在岳阳作《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仗义为永王璘鸣冤,为永王璘"谋主"、永王璘案难友李台卿鸣冤。不久,又自岳阳专程南下零陵看望李台卿。足见李白为人主持正义、冒险犯难之风骨,忠于友谊、生死不渝之风义。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用笔之隐秀,如丰城剑气;风格之温柔,如春风化雨;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们历来对李白的这首传颂千古的七绝推崇备至,然对其成诗时间尚存分歧,对诗句的理解也似未尽曲致,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一、创作时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这诗有人说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初出夔门时所作,也有人说是乾元二年遇赦离白帝城东下时所作,都没有说准确。他们都忽略了第二句的一个‘还’字和第四句‘已过’两个字,那明明是遇赦东下,过了三峡回到了  相似文献   

3.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辨证拾遗 贾至于肃宗乾元二年,被贬为岳州司马。李自流夜郎,于乾元二年中途遇赦返回,南游岳阳。两位诗人恰巧在岳阳相遇,同游洞庭湖,互有诗歌赠答。贾至有《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李白有《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和贾至舍人游洞庭湖五首》、《与贾至舍人望(氵邕)湖》。但是,李白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历来广为传诵的描写长江三峡的名作。但对这首诗和与它同时作的《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以下简称《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1]的写作时间问题,颇有分歧。《早发白帝城》一诗,一般选本注解及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是乾元二年(759)春,作者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遇赦,将还江陵时  相似文献   

5.
李邕为李善之子,是开元天宝中颇负盛名的作家。两《唐书》文苑中有传。李白、杜甫、高适等大诗人有都曾与之交游;晚年被奸相李林甫嫉恨,杖杀于齐州任上,李白、杜甫都有诗作悼念他。李白何时与李邕交游?这涉及李白的《上李邕》诗的系年。钱谦益《少陵先生年谱》在天宝四年下注云“李邕为北海太守,陪宴历下亭,李白、高适俱有赠邕诗,当是同时”。据此,  相似文献   

6.
就李白初入长安在何时的问题对前人的推论提出质疑,根据一些记载李白生平事迹的"碑"、"碣"、"序"透露出的消息,与李白的相关诗句相互印证,并与后人对李白事迹的考证相联系,得出李白并非如前人所说在二十五岁以前未出过川,而是在开元三年至五年间就已经到过长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读李白诗,偶然翻到清王琦注本卷十五《窜夜郎於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这一首,从标题可以肯定李白长流夜郎,至少已行至乌江,与送他的宗十六璟握别.宗寻归路,李继续前往,赓即遇赦,仍然出峡返回江夏.这就产生了“朝辞白帝彩云间”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诗.可见论李白行踪,乌江是个很关键的地方.原以为乌江就是从贵州流来,在今四川涪陵注入大江的乌江.夜郎是古称,唐时之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也.当时去播州一般通行的路线是:从今涪陵溯乌江而上,先到黔中道首府黔州(今四川彭水),李白是罪犯,大概是该到那儿去报到的.然后再溯乌江前往播州(夜郎),那么,宗李在乌江口握别,是很符合情理的.结合全诗看,也是完全说得通的.原诗是:  相似文献   

8.
李白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宋十六璟》一诗,宋蜀本于题下注云:“疑乌江及宗字误。”为此注者可能是曾巩。他不了解宗璟乃李白妻弟,胡震亨已辨之甚详,兹不赘。曾巩持巫山遇赦之说,李白从流放首途至于巫山,有无乌江其地,确属可疑。而这一问题,从此遂成千古疑案。 王琦云:“按《浔阳记》载九江之名,一曰乌白江,三曰乌江。张须元《缘江图》载九江之名,四曰乌土江,六曰白乌江。《太平寰宇记》引《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乌江,是大禹所疏。’知此诗所谓乌江者,指浔阳江耳,非和州之乌江县也。”此说一出,后之注释者及研究者均翕然从之,似乎这一疑案已彻底澄清。  相似文献   

9.
量移是唐代赦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赦书及唐人诗文等文史资料中经常可见“量移”二字,但学者们对它的论述却很少,致使这一制度中有很多地方至今仍不清楚,而一些错误认识也一直得不到纠正。“量移”二字的始见时间即其中之一。 量移制度究竟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量移”二字始见于何时却文献有征。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二中有“量移”条:“唐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后土于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二十七年二月己已,加尊号,大赦天下,左降官量…  相似文献   

10.
一、吕刑墨辟疑赦条原文及其注释 《吕刑》载:“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上文中,聚讼的焦点在“疑赦”两字中的“疑”字,它的正解究竟是什么?自汉代到今日,仍无定论。综合之,有以下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1.
无题     
昨夜花落尘无语,一番相思尽烟中,颇有一种问花不语,孤芳寂寥之感。花瓣是几时凋落?小院是何时转入萧条?如梦的佳期是何时搁浅?窗外寒风剪芳,街心灯头,轻拈絮叶。我发现自己遗落了,遗落了跫音在青石板上和  相似文献   

12.
李春盛 《可乐》2011,(2):79-79
天宝四载初夏,李白和杜甫在东都洛阳邂逅,一见如故,便"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他们先后游历了梁宋、齐鲁。翌年,在鲁地曲阜的石门分手,李白写了一首送别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表现了李白在给杜甫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说相处才这么几日,便各奔东西了,真不知何时能再聚首开樽对饮,今天,就让我们一醉方休吧。  相似文献   

13.
曹操名作《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辍”比较费解。影响较大的本子对这两句的注解是:“辍(chuo)停止。一本作‘掇(duo)’拾取。谓求贤而不可得。”“谓求贤而不可得”,当是指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内容意义,那么,为什么说“明明如月,何时可停止(或拾取)”是表达的“求贤而不可得”呢?“明明如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查《辞源》、《辞海》,都列有[明明]这个词目,释义均为:明亮;所引例证也恰好都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相似文献   

14.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诗讥讽新法获罪,被捕入狱,在御史台狱中关押了四个月。当时李定、舒亶一帮奸佞小人,想把事态扩大,使诗案株连了许多人。他们还以苏轼题名为《塔前古桧》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的句子,在宋神宗面前诬告说,苏轼有“不臣之意”。多亏宋神宗还算开明,他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才使苏轼遇赦,被安置在黄州做一个团练副使的小官。  相似文献   

15.
李白之父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父亲究竟是什么人?对此问题大致有三种不同说法: 最早的说法是:“父为任城尉,因家焉”。这种说法显然不可靠,因为李白写的《任城县厅壁记》根本未提到他父亲曾在此作过县尉,而是说:“白探奇东蒙,窃听舆记,辄记于壁”。可见他是路过任城,而非家居任城。在李白的诗中也多次说他是从外地迁到山东寓居的,如“余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从李白的诗中还看出,他寓居在山东的家并未在任城而是在沙邱。如“我家寄在沙邱旁,三月不归空断肠”。“我来竟何事?高卧沙邱城”。李白写了好几篇怀念居住在山东的子女的诗,情感很真挚,但无一句怀念其父的,足见其父并未在山东寓居,更不会在任城作官。  相似文献   

16.
(1)《李白二送孟浩然》话说李白在黄鹤楼为老朋友孟浩然送别,心里十分舍不得,于是写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已到了20世纪。李白又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孟浩然了,为了消  相似文献   

17.
赵秉文对李白、杜甫都有极高的评价,诗至李杜,堪为千古绝唱,不应优劣抑扬于其间。同时,赵秉文对李白、杜甫诗歌的个性特点或日瑕疵也有客观点评,如称李白“词胜于理”,称杜甫“未知不诗之为诗”等。其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也颇有意味,如称李白、杜甫为词人之文,他仅师其词,不师其意等。作为金代颇有影响的文宗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在李白、杜甫的研究史、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认真思辨体认。  相似文献   

18.
<正>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是否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如果有,怎样影响?起于何时?程度和特点如何?这并不仅是一个观点问题,而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因此必须提供足够的论据来证明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唐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当时蜀地经济情况中有关内容的重新检核,考论了诗人李白两个阶段的经济来源问题:出蜀以前其父贩卖丝绸,因之致富;出蜀后先是自己也从事这种利润丰厚的经营活动,长流夜郎被赦以后则主要靠着朋友们的周济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20.
枚乘约于文帝后元七年与或景帝前元元年去吴游梁,景帝后元元年返回淮阴,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卒,时年约七十三岁;枚皋生于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武帝建元二年上书梁共王后为郎,建元四年获罪后逃亡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遇赦,并上书自荐,以赋才为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