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在了N"结构(如"放在了桌子上")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语法格式。文章试图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这一格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着重从语法化角度来说明"V在了N"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语法界关于"N的V"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N的V"是名词化结构,它是由动态的过程小句中嵌入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嵌入"之"的古汉语主谓句的继承。由于"的"的嵌入,使动态的陈述句变成了静态的限制结构,在认知上提高了"N"的显著度,突显了"V"的外延义。整个结构在表达层面由陈述变为了指称,"V"的语法性质也因"N"和"的"的限制而发生了变化。"V"处于由动词向名词转换的过程中。"V"之所以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双重特点,是因为"N的V"是由"N之V"和"X1的X2"在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同时,"N的V"属于以"V"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口语性概数词"来"主要有四种使用格式。本文分析"来"的又一格式"数+(量)+来+的"。文章描写了该格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论证了该格式的语法化路径,认为"来的"在北方口语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于词汇化。  相似文献   

6.
介词"吃"是近代汉语中产生的重要的介词,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吃"词义的发展、搭配对象的泛化、句法位置的改变、人类认知类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据邢向东先生研究,很多汉语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由句末表祈使语气的"着"演化而来的。不过据我们观察,也有些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来自于句中副词的语法化,比如固始话的先行义助词□[.ts‘ai]就是"V1P再V2P"中副词"再"的语法化结果,语法化的途径是通过V2P的省略,使"再"位于句末,从而引起其发生语法化。部分客家话与山东金乡话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绝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虚化发展而来的,汉语的双音节化和注重口语表达影响着介词的词汇化过程,而"乘"和"趁"在经历了一个"相异→趋同→替代"的过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假借→类推"的融合型词汇化模式。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明确了介词性和使用规律;而历时性分析,加深了对二者的区分度,确立了词汇化机制;现代汉语中,"乘"和"趁"不再具有能产性,只在固定格式中出现。  相似文献   

9.
"不由得"在汉语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表否定的动词结构到表情态的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其中重新分析、类推、隐喻、主观化和经济性原则等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由得+(NP)+不+VP"这一句法环境为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论文从历时角度对"不由得"进行分析,描述了从古至今"不由得"的历时演变进程并对引发其语法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同形异义的情况,这给外国学生学习和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由美国语言学家海里斯提出的变换在中国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汉语语法的分析当中,能够有效地分化歧义结构、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因此,可以将变换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变换让学生掌握同形格式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本文以虚词"跟"在"N1+跟+N2+V+(NP)"格式中的用法为例,通过变换,分析"跟"字在这一结构中的三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1.
“V了个寂寞”格式承继了表示动作结果关系的“V了个A”格式的语法形式和意义,表示消极、否定的结果义,有低于常规量的程度义,与常规的语义预期相违背。在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一是想做某事而未成,二是在动作已完成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无获益,也可能获益太小不能令人满意。“V了个寂寞”格式利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又在联想和类推的双重机制下逐渐固化,削弱了“寂寞”一词的主观色彩。“V了个寂寞”格式具有主观评述功能、间接表达功能、信息凸显功能,在某些场合更适合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的研究,分析了古典范畴理论在语言范畴化中的缺陷及其原因;根据罗什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泰勒的语法范畴理论,认为语法范畴具有模糊性;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提出语法范畴化的理论,剖析了语法范畴模糊性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3.
"N+的+V"结构属于什么词性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相关结构中"V"的词性确定影响词类标注分歧处理。参考相关研究,认为应该区分"N+的+V"中"V"的动态与静态,区分语义化、语用化与语法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尝试从实际语料考查角度提供一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新兴"被"字结构中"被"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与传统"被"字结构中的"被"一样,都是介词。与此相关,本文讨论了新兴"被"字结构的语法单位性质,认为它是短语而不是词。  相似文献   

15.
以"上"和"下"在"V+上/下+N"格式中出现的有关不对称和对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形式不对称、形式对称但意义不对称、形式和意义均对称等现象展开研究,运用"视角"、"凸显"等概念,从语言要素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为"V+上/下+N"格式中"上"、"下"出现的不对称与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有"已产生完成体用法,但在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和完成体的表达》中提及的四种语法格式中仍不是完成体用法。"有"作为完成体肯定标记应满足以下条件:一,位于实义动词前;二,不依附其他语法形式;三,意义完全虚化。应审慎对待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有"。  相似文献   

17.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18.
"你+感观动词"格式的话语标记语在语言中并不少见、这类格式在去范畴化的过程中已经语法化为一个语用标记。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这类格式也是一个修辞标记,具有特殊的修辞意图,即试图在语篇中建立起一个表"事实-确证"的立体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是汉语史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以"V住"这个结构为例考察了它由连动结构演变为述结式的过程。在中古汉语时期,由于介词引导的名词性处所短语前置和使动用法的衰落,"住"逐渐变为不及物动词,在"捕捉"类的动词后,以语义聚合的方式,引申出结果义,并在类推的作用下,出现了"VO住"结构。在近代汉语时期,"V住"进一步语法化,并逐渐打破了语义限制,搭配逐渐泛化,否定式"VO不住"全部变为"V不住O"标志着"V住"语法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沿顺"义处所介词主要有"缘、循、随、沿、顺、寻"等,该类介词呈现出内部层次性:其一,各成员的虚化程度不同:顺>沿>随>缘>寻>循;其二,同一介词虚化程度不同:动词>半介词>准介词>介词。在"(N)·V1(缘、循、随、沿、顺、寻)·N·V2·(N)"结构中,V2的[±运行]义与N的[±空间]义的组配关系,制约着V1的介词化程度。形成语法化内部层次性的原因主要是源义的制约,同类介词中,源义单纯、宽泛的介词语法化程度高于源义复杂、精确的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