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老子》思想意蕴是对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境界问题。"道"是最高境界即天地人一体之境,它是自我不断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人突破世俗中有限的"我",复归于人性本然之德,进而入于整体之道即完成自身心灵的复归与超越。首先界定"道"与"德"的内涵并分析两者何以能成为"境界"?而后具体阐述"三重境界"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4):139-142
老子"治道"思想是传统治国理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从三个维度予以考察:一是本体论维度的"道治",老子强调按照道的方式去治理,重视"道治"的形上性、根本性、全面性和规律性;二是价值论维度的"善治",批评世俗价值和伦理礼制,主张在治国理政中贯彻"自然无为"的宗旨;三是境界论维度的"至治",描述了"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的理想社会形态,既有统治者自身权力的规范约束,也有民众的教化引导,从而达到最高的治理境界。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道治"凸显了治理的基础和根据,"善治"展示了治理的方式和策略,"至治"描画了治理的方向和蓝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路红梅 《殷都学刊》2007,(2):149-152
以"道"为圭臬,老子将人生境界区分为俗人境界、圣人境界、赤子境界三个层次。俗人境界是与"道"相悖的境界;圣人境界是几于"道"的境界,其重要特点是"啬";赤子境界是同于"道"的境界,其根本特征是"自然"。赤子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及宇宙万物的平等、自由、和谐是赤子境界向人们昭示的人生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子之"道"向来有很多的阐释与解读。如把老子之道单纯地认定为本源论、本体论、境界论、价值论等等。对老子的"道"以现代性的视野或者说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来把握当然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展开。对老子之道的解读要联系当时的历史与人文环境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大的学术背景。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老子之道既具有存在论意义又同时兼具境界论意义,是存在与境界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5.
李华华 《船山学刊》2005,(2):103-105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在<老子>中,"圣人"、"有道者"、"善为道者"、"君子"、"大丈夫"等,对道都有深切体悟.他们在内心不懈地追求道;在个人修养上不断地体验道;在社会中力所能及地践行道,实际上构成了守道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使老子不可言说之"道"显得更加真切和丰满,对人们的精神提升产生无止境的引导作用,对它们的解读,于古于今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是老子哲学的最高形上追求,也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老子关于"和"的生态伦理境界有三重向度的表达:天人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本体境界;人自身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主体境界;人物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客体境界.天人之和要求人和自然混同成无知无我的无名状态;人自身之和要求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使内心达到"少私""知足""无嗜欲"的虚静状态;人物之和体现在老子的生态技术观上,要求人去除机巧伪饰之心,让作为道德客体的具象物复归其原始本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12,33(2):16-24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谐思想、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老子首创的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和自然、无为等范畴值得作出系统的考证和阐释,以澄清在这些思想和范畴上的模糊认识。老子无为而治和依道治国的思想特别值得重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子由此提出的依道治国方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和依道治国的方略,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性问题加以诠释,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根源是"自然",其"自然"思想与大自然有密切联系,老子思想直接受到自然现象的启示,老子柔弱无为的辩证法思想是其自然思想在社会领域中的延伸,老子的道也具有自然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老子》蕴含的境界理论是以“道”境界的实现问题展开的,必然会面临三个方面的向度:体道的可能性即“俗与圣”的问题,体道的方式即“损与观”的功夫,体道后的状态即“婴与朴”本真境界。  相似文献   

10.
明世法  李琳 《船山学刊》2008,(1):111-113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境界的扬弃和超越.老子的道德建构体现了道德智慧的高境界.其道德智慧弥足珍贵,它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问、跨越信仰和国度,历久而弥新,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科学范式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科学范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范式的定义,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论中知常曰明、道法自然、为道日损、抱一为天下式四个命题,对中国传统科学范式建构中问题意识、价值追求、方法论特征、整体性思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是什么 ?老子没有用语言给予明确的描述 ,只是用恍惚、惚恍描述道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 ,老子这种描述性特点的语言被庄子延用和发展 ,提出“言不尽意”。之后 ,王弼提出“得意忘象”,也因此导致了后世文论中出现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以形而上的“道”为其立论的基础,以对少私寡欲等途径的分析为重心,以顺乎自 然、公平无私、和谐自由为特点,以追求返朴归真和精神的自我满足为旨归。其消费伦理观是解决人的深层次生存 问题,它对于生活在当代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剂,同时对于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的消费伦理,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老子之道     
  相似文献   

15.
“自然”是老子思想中极其重要的观念。由于老子对其思想本体——“道”的含义预设的宽泛,使人们对老子之“自然”的理解颇具歧义。结合老子的道论做实质性考察,本文认为,老子的“自然”实质是一种主观意识清楚的有明确目的的技术性操作过程;其目的则是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最大限度上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6.
"道"作为其原始含义"导",类似于现象学的"指引"或"形式显示",它提示着一种拒绝被对象化的思维方法;"道"之生"天下万物",不同于西方的宇宙生成论,而从发生现象学这个角度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老子一再强调"无知无欲",但他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知"与"欲",而是只反对过分陷溺于一己之私的"知"与"欲",所以他这种强调类似于现象学"悬置"的思维态度并指向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的柔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柔弱观并不是贯彻所谓弱者生存的智慧,而是阐述智慧存在的微妙状态.老子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宇宙的运动规律而非生命个体的局部得失,为道所用的柔弱包含以下内涵:首先,柔弱反映宇宙万物渐变无名的自然运动状态;其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被柔弱而非刚强的元素所左右;再次,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最高形态--生命呈现出柔弱而非僵化的属性.弱胜强是人类智慧驾驭客观世界的本质体现,世俗所谓强胜弱不过是一个肤浅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两个新观点 :1 .《老子》全文具有内在联系 ,所以实为一部系统长篇论著。 2 .《老子》应由道论、德论、政治论三个部分组成 ,此三论各自成篇 ,又相互关联。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内在联系 ,因而也忽略了政治篇 ,所以将《老子》分割为彼此间相对独立的八十一章 ,并将八十一章笼统归类于道篇与德篇 ,于是形成且长期存在基础认识有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和老子的思想都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的深切关怀,他们以其敏锐的目光审视着人类文明,深感文明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以其不同的智慧寻找着一条道路,即如何摆脱危机,返回人的本真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教育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迈进,厚重的传统教育思想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思考并加以研究的。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中,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