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源论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汉士,清乾隆五十九年,生于湖南邵阳之金潭。父邦鲁,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薄等职。有四子,魏源是他的第二子。 源九岁应童子试,县令某公,在唱名时指茶盅中画的太极图说:“杯中含太极。”当时  相似文献   

2.
古汉字“牡”,从牛从土,许慎说土声,段玉载及近人说士声,古音莫厚切(今读mǔ),“牡”字的三个音读蕴含着壮语的性文化:“牡”字的土音,义为畜父以阳器去戳畜母的阴器;“牡”字的士音为畜父用阳器推进畜母的阴器;“牡”字的莫厚切音为畜父的阳器扎入畜母的阴器。土、士、莫厚切三个音读是以“畜父”的本能为内涵的物质处壳,“畜父”的本能是土、士、莫厚切的共内核。  相似文献   

3.
<正>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他是北宋著名作家,以诗文闻名于世。他的诗关注生民疾苦,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朴素自然,不事雕琢;他的文针砭时弊,包容古今,笔力雄健。苏轼、黄庭坚、杨万里等均给予很高评价。关于张耒的先世,至今知之甚少。他在笔记《明道杂志》中曾自叙:“先君旧说,尝随侍祖父官闽。”“先人尝仕三司检法官,以亲老求知吴江县。”在诗文中他也说起:“某为儿童,从先人于山阳学宫。”“昔我先人,刚介峭崎,行于天下,得友无几。”他在少年时曾随父到过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论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字子谷,又名玄瑛(曼殊是他削发后的法号),广东中山县人(原名香山县)。父苏杰生,为旅日华侨,曾任日本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买办。嫡母黄氏,居原籍。生母为日人若子(家人称为“贺哈(口家)”日语“才若——”),原为杰生的下女,生曼殊后,不到三个月,即离开苏家。曼殊为其父所纳妾河合仙所抚养(文公直《曼殊大师传》),因而曼殊终身认河合仙为亲母。 一八九四年,中日爆发战争,曼殊随他的父母返国。不久,因其父家道中落,于是  相似文献   

5.
冯延巳(公元九○三——九六○),字正中,又名延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自幼跟随李璟,官至同平章事(即宰相)。史称冯“有辞学,多伎艺”,工诗词,“虽贵且老不废”。他不仅在南唐词坛是存词最多的一个,在唐末五代词人中也是一大家。他  相似文献   

6.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北宋著名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虽然不以诗歌名于世,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说:“今观诸诗,唯《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王士祯称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  相似文献   

7.
方观承(1697—1767),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祖父方登峄,父方式济,均有文名。为桐城方氏望族。他的曾祖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沿用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年  相似文献   

8.
论李晟     
李晟在唐朝与郭子仪齐名,人称为“贤将”。他治军以少而精著称,为中国历史上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扫除封建割据的杰出统帅之一。他的一生,很值得探讨与研究。一李晟(公元七二六——七九三年)字良器,甘肃临洮人。出身于世代武将之家,祖思恭父钦均为陇右裨将。他在七四三年(天宝二载)十八岁从军时,就以“勇敢绝伦”著称。到七八七年(贞元二年)止,一直是在坎坷风险的戎马征战中度过的。他经历的玄、肃、代、德四朝,唐的统治已走下坡路,政治日趋黑暗,吏治频渐腐败,社会矛盾重重。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固然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9.
阁罗凤     
南诏第五代主阁罗凤,姓蒙氏,阁罗凤是他的字。乌蛮种族。阁罗凤的家世,有史籍可考者,可追溯到他的高祖父细奴罗。相传细奴罗是“哀牢夷”的后裔,唐太宗贞观年间因“避乱”始迁入蒙舍州(今巍山县),后在部族战争中取得大首领的地位,并造成了和其余五个社会集团(即五诏)相匹敌的势力,史称“蒙舍诏”。蒙舍诏居地在五诏之南,故又称为“南诏”。细奴罗是南诏的创始人。 细奴罗一传至罗盛,罗盛传盛罗皮,盛罗皮传皮罗阁,皮罗阁传阁罗凤。父名的末一个字为子名的头一个字,是乌蛮种族的习惯命名法,即所谓“父子连名制”。  相似文献   

10.
一、刘琨与其时代刘琨(270—318),是西晋后期的杰出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人(今河北省无极县)。士族出身,其祖父、父均为西晋显宦。琨少时就有诗名,与石崇,殴阳建、陆机等人以文章事显贵贾谧,号称“二十四友”。  相似文献   

11.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车轮走到11世纪,在中国的天顶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彗星,姑且不沦他在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单就文学艺术而言,他给宋代历史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嘉(?)二年(1057)进士乙科,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号文忠。苏轼学识渊博,才力雄大,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完美人格的典范。他一生坎坷,入狱、贬谪、流放、最后客死江南,一生都在颠  相似文献   

13.
(一)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四川达县市)人,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唐甄八岁时,其父唐阶泰以进士出任江苏吴江县知县,他跟着到了吴江。后又随父调职辗转江西、北京、南京各地。明亡后,清兵攻占南京,唐甄随父避难到浙江的山阴和新昌(今浙江绍兴市和新昌县),后又还居吴江。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唐甄回到四川原籍,于阆中考中举人。后又通过吏部考试,分发山西,任潞安  相似文献   

14.
古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史·宦官列传》居首。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给他的赐名。郑和的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官职名“内官监太监”,法名“福善”,尊称“三宝太监”。祖籍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15.
“元初四大家”之一范梈(音烹),何许人也?这似乎已成定论。请看: 《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五七三页“范梈”条中注明:“(1272——1330年)元文学家,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湖北恩施)人。”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九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八二年五月新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米治国等人编写的《元明清诗文选》(一九八一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皮明麻等人编写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一九八四年五月版·湖北人民出版社)等书中注释均同《辞海》之说。  相似文献   

16.
试论龚自珍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龚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字璱人,号定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我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思想犀利,敢于直言,多触犯时忌,因此在仕途上很不得意。二十七岁中举,二十九岁开始做内阁中书这样的小官。后应会试,屡次不第。直到三十八岁,才中进士。由内阁中书历仕礼部祭祀司行走、宗人府主事、主客司主事,官微职闲,受尽排挤。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五十岁便卒于丹阳书院。由于他童年即随父在京,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二年二月五日,何其芳生于四川万县三正里六甲割草坝(今万县凉风区河口公社牌楼大队).何其芳在《街》一文中说:“我的家乡在离县城五十六里的乡下.”命名永芳.祖父何铁生,字纯镗,祖母陈氏;父何伯嵇,字纪德,母杨芙蓉.(他是长子,其后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弟名何海若.)  相似文献   

18.
杨度(1875——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他在青少年时代既受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等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教育,也深受“攀龙附凤”等封建思想的熏陶。他曾两度留学日本,阅读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既受到孟德斯鸩温和的君主立  相似文献   

19.
壹、前言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切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反切单称“反”或“切”,也称“翻”,意思都一样。 反切的原则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反切上字和被切的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和被切的字韵母相同。也就是,“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兼定声调)”。例如: (1)中 陟弓切 Zhong——Zh(i)+(g)ong (2)帝 都计切 di—d(u)+(j)i例(1)反切上字“陟”和被切的字“中”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弓”和被切的字“中”的韵母相同(声调也相同),所以“陟弓”能够拼切出“中”字的读音来。例(2)的情况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20.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649——676)字予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人。曾为沛王府修撰、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获罪,被除名。上元二年,前往交趾省父,在渡海时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是唐初的著名青年作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倚才陵籍、为僚吏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