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做了以《矛盾论》、《实践论》为主要内容的演讲,并散发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两论”便问世了。“两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的重大发展,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对“一国两制”的形成和确立具有指导意义。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与“一国两制”的形成。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上的对事物的认识,辩证地论证了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之间的关系,即是“通…  相似文献   

2.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之作。哲学性质维度,《实践论》科学阐释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同时包含着重要的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哲学内容维度,通过《实践论》可以概括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总公式,其中“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活动的首要环节,“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而阐明认识活动的本质规定。哲学形态维度,《实践论》既承继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路,也蕴含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因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在三对关系的能动把握中全面体悟《实践论》的哲学意蕴,持续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有助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个论断,是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哲学概括,也是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论著,内容很精深。怎样学好这篇文章?我认为必须要结合实际,就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要正确掌握《实践论》的观点,从事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用理论指导我们做好工作。一、《实践论》的观点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l、《买践论》阐明了认识和买践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就是行和知的关系。人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的实践。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相似文献   

5.
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唯物主义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即在唯物主义前提下,视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其基本的逻辑框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主体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或者说,是环境创造人与人创造环境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合理性)的统一、“天择”与“人择”的统一。一、实践论: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石马克思通过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扬弃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及其诞生宣言书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对它作进一步阐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宣告“对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  相似文献   

6.
知行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命题。然而中国哲学史上的“行”或“实践”范畴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不可不加以辨析。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讲的“行”和“实践”,要么是指根本没有超出主观认识范围的纯粹观念的活动,要么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或道德原则的活动。“行”作为哲学认识论范畴是由孔丘首次提出来的。他从“天命论”出发,一方面主张“生而知之”,轻视实践,另一方面又讲学而知之,表现了重视学和行的倾向。他所谓的“行”主要是道德修养活动,即要求把“忠”、“孝”、“仁”、“义”等道德原则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他对…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问世已经60周年了。在60年后世纪之交的今天,从哲学史和文化史的高度来认识“两论”的当代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全面地阐发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认识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我党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实践论》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实践论》,就是要掌握和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这个基本观点,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觉性,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工作做得更好。《实践论》发表之前,我们党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严峻考验,深受教条主义的危害。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正确制定和执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路线和政策,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总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对“实践”的理解,包括实践固有目的性而不同时具有无目的性,更有甚者把“目的是实践的起始点(出发点)”命题,当作马克思主义命题。这种观点误解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论与反映论相统一的思想,应予讨论和纠正。 实践始于无具体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把实践论称为能动反映论。《实践论》把人的“肉体感官”对客体的反映,不仅视为特定认识的起始点,而且视为特定实践的起始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一步指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物质——意识——物质”的过程,这是对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后来,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这里实践始于“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的意思是明确的。正如《实践论》所说,感性认识只是“感觉和即象的阶段”,它还形不成实践主体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理性认识,因而,实践主体在这个阶段上也形不成对所实践特定事物的具体目的(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哲学意义———纪念“两论”问世60周年雍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沦”)问世已经60周年了。在60年后世纪之交的今天,从哲学史和文化史的高度来认识“两论”的当代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坚持唯物主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于认识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辩证规律。我们探讨《实践论》的辩证观点,是为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深对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欧阳英在《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 6期撰文认为 ,中国传统实践观与西方近代实践观之间 ,无论在考察问题的角度 ,还是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理解问题的背景上 ,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相互关联的一面 :首先 ,它们都在知和行的关系中考察行 ;其次 ,它们都经历了一个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的过程。在对中西方实践观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实践问题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得以显现 :第一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达到认识的统一并非易事 ;第二 ,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应该是什么”到“是什么”的发展过程 ;第三 ,关于知行关系的探讨是…  相似文献   

13.
冯契先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出版的近百万字的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和最近即将出版的《智慧说三篇》(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自由和真善美》)。显然,前两部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后三部著作是研究哲学理论的。对于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冯契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他是这样来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也是这样来贯通他的智慧说和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从而显示出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哲学史讲演录》,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留给人类的一份珍贵遗产。这部著作的导言,是一篇关于创立科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它立足于辩证法的基础上,揭露了当时哲学史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摧毁了束缚哲学史实现科学化的形而上学藩篱,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哲学史的重大原则和方法,为哲学史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导言》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几乎涉及一般哲学史方法论各方面的问题。本文不打算对《导言》作全面的论述,而是主要根据其中“哲学史的概念”部分,着重对哲学史上各个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这一学说曾在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何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的确是我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无须疑问,但能不能由此而全盘否定“知行合一”说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在哲学史研究中,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中,到底哪些是其精华,哪些是其糟粕,它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讨的。我想就此谈点粗略的见解。一知行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所要解决的乃是人们的认识、知识和人们的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春秋时期的伪《尚书·说命》第一次把知行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之后,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哲学战线上激烈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相继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宋时期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明代王守仁  相似文献   

16.
《老子》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认识论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排斥实践,否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但又不同于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从“道”的高度提出了认识天下万物的总原则,强调以“道”观物,开创了“直觉思维”这一道家认识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再认识”的理论,是毛泽东在著名的《实践论》中鲜明提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高一级的程度。”这是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认识运动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认识论的重要发挥和贡献。在认识过程中的“再认识”是认识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认识辩证过程的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写出新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现在有了较为充分的条件。文章认为:“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所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精神,总结和整合六十年来“两论”思想的发展,立足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文章对“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在理论结构上的拓展和学术内容上的出新提出了系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讲,就是马克思型义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认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观点;坚持运用对立统一这一基本规律,深入分析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全部过程,从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就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作的完整的总结和科学的概括。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这篇著作的结束语中,对此再一次作了系统的论述,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