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概述了近百年来《万国公报》的研究状况,对研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如《万国公报》的性质、《万国公报》的西学传一以及《万国公报》的变法言化等作了论述,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万国公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于上海的《万国公报》曾深刻影响了中国维新派。维新派广泛吸收了《万国公报》所介绍的西学知识和变法建议 ,充实了变法维新的思想体系。《万国公报》成为维新派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但由于《万国公报》与维新派在诸多认识和主张上存有质的区别 ,所以维新派并未完全按照《万国公报》宣扬的精神去指导变法。  相似文献   

3.
征文是晚清寓华传教士为吸引中国人关注基督福音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晚清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万国公报》也采用了这一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万国公报》不仅引起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关注,并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征文不仅是《万国公报》稿件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在晚清社会具有影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万国公报》是晚清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刊物。它的出名,既与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密不可分,又与供职于其间的华人编辑息息相关。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一群体,并分析了这批华人编辑在供职《万国公报》时期的活动和言论。  相似文献   

5.
18 74 - 1883年 ,《万国公报》登载了大量宣传禁烟的文章。这些宣传反映了晚清来华传教士意识到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但必须指出的是 ,这种宣传是服务于他们用基督教征服中国的最终目的的。  相似文献   

6.
《万国公报》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国公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教会报刊,它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还本着“以学辅教”的策略,大量介绍西学,成为当时西学东渐的主要媒体之一,中国知识分子从中接受了大量西学。《万国公报》刊载的文章,主要评述其对西方民主制度、民主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阶段,外国传教士起了较大的启蒙作用。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国先后举办过中西学院和中西女塾,并创办了《万国公报》。在办学和办报的活动中,他宣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创办近代教育事业的意义,主张选派留学生,建议设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体制。林乐知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来华的英国传教士,他在《万国公报》上发表了大量主张中国变法的文章,内容涉及农业、贸易、交通、文化教育等领域。这些文章在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其宣传中也明显表现出为英美等殖民者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上海《万国公报》的研究,台湾比大陆起步早,20世纪60年代华文书局就出版了该报的影印本.而大陆近年来《万国公报》研究虽然极为兴盛,却一直未出版影印本以供研究参考.黄遵宪故居人境庐藏有4册《万国公报》原刊,尽管数量微少,但有其价值在:一是可确证在甲午之前黄遵宪就已经是《万国公报》的读者.二是此4册原刊可补华文书局影印本的几处缺失,给学界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万国公报》是贯穿晚清传教士西学翻译活动的一条主线。研究晚清来华美国传教士在西学翻译方面的贡献毫无疑问要涉及到《万国公报》。以《万国公报》为视点可以聚焦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学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哲学。他所包含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仁民爱物、民贵君轻、天人合一等内容,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大公报·文艺》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副刊,主编萧乾组织了由当时文学界著名作家、评论家参与的对《日出》的集体评论。曹禺也发表了《我如何写(日出)》,对这些评论进行回应。此次评论对于《日出》中“光明”与“希望”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文章通过对此次集体评论的梳理,还原出《日出》主题形成及其批评的历史语境,为今天解读《日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长沙《大公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互为影响。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大公报》的形式和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大公报》采用白话文,改良栏目,刷新精神,成为一份深受读者喜爱的报纸;另一方面,《大公报》把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内容传播给人们,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公报·文学副刊》在文学观上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在道德观上注重维护传统道德伦理;在人性论上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在艺术论上认为诗歌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类型,其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唐朝之前周公和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柳宗元看来孔子的地位高于周公。其中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唐代当时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二是与武则天时期柳宗元家族所受到的迫害有关系;三是跟柳宗元学习陆质先生"新春秋"的经学思想有直接的关系。由第三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抑周尊孔实质是庶族地主阶层在中唐时期已经崛起并进一步要求获得发言权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是近代史上一份十分重要的报纸。自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津门,至1912年2月23日,是英敛之实际主持《大公报》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恰恰就是清末立宪运动由萌芽到勃兴乃至消亡的时期。英氏《大公报》不仅是立宪运动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而且也是立宪运动的宣传者、鼓动者和支持者。对于立宪风潮的涌动激荡,《大公报》始则倡言于下,继则推动于中,不仅陆续刊登各地立宪的准备情况,公布政府大员的要折和各地来往的要件,还以言论和闲评的形式发表各界人士的评议,充当立宪运动的监督者。在国会请愿活动中,《大公报》予以密切关注,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积极为其造势。该文以此为突破口,对英敛之、《大公报》和清末立宪运动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英氏《大公报》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并对立宪运动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