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耀武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1):131-136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区域,完善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的特点及生育政策,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的成效和影响,提出了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建设新型婚育文化等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选取一系列反映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典型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优化的TOPSIS方法对2009年8个西部民族地区省区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作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财力的非均等化仍然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大障碍;群众体育组织和效果是影响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为此,要继续加大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投入,努力构建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3.
陈自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6):112-116
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和梳理,以期构建起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联系中,以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论作为切入点,设计出政治要素、政府效能、社会安全、社会紧张、社会脆弱、权威关系等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和把握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从农户非农化生计转型及其对农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视角,探讨了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并利用2021 年甘肃省16 村1302 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脱贫地区农户非农化生计转型促进了家庭资源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配置,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并抑制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通过分位数回归进一步证实,非农化生计转型对收入差距的抑制是通过提高低收入家庭资源配置水平和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的;通过细分生计类型发现,务工生计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兼业和非农经营生计;进一步分析发现脱贫地区农户非农化生计转型对农业转型的带动作用不强,以传统农业生计为主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是当前农村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结论从农户生计转型视角提出了脱贫地区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贫困的发生是与生计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联系在一起的,生计风险是脱贫人口返贫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脱贫户生计风险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脱贫人口面临收入结构不合理、来自政府转移性收入偏高、对扶贫福利政策依赖度大、家庭病残抚养比偏高、易地搬迁导致的耕地等自然资本减损、生计多样性下降、家庭负债、社会资本匮乏等诸多生计风险。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要注重保持巩固脱贫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性,把健康中国建设与健康扶贫结合起来,把易地搬迁扶贫社区产业的全面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注重培育脱贫人口社会资本,发挥好资金互助会等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进一步筑牢脱贫人口生计资本基础,降低生计风险,真正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6.
盛朗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6(2):6-8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区。多年来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文化素质较低 ,已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积极稳妥地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是实现民族繁荣与进步的必由之 相似文献
7.
特色文化产业——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不二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9-76
中国地理空间和历史原因是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贫困状况的根本原因,而地区差异、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仍是造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直接原因。在推动脱贫的历史进程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难点、焦点、关键点,突出表现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比例最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一方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外在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内在突破。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西部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根本所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特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西部丰富而优质的特色文化资源,是做大做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西部众多的优秀特色文化传承人是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人才资本;而人类异文化消费需求,是西部特色文化产业走向东部、走向世界的市场条件。在脱贫的过程中,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异军突起,需要其最大价值的充分发挥,在困境中突围,在突围中脱变,在脱变中重生。 相似文献
8.
陈灿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127-132
通过调查问卷获取调查对象——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数据,然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到5种不同类型生计资本指数的个体数据,再以这些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对贫困脆弱性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确定这些生计资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脆弱性。实证发现所有类型的生计资本都和贫困脆弱性是负向因果关系,其中,最有效的减少贫困脆弱性的生计资本是人力资本,其次是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作用较小,金融资本的作用则基本可以忽略。政策建议:一是降低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投资实业的成本;二是降低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 相似文献
9.
10.
11.
发展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西部民族地区选择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方向是必然选择。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选择生态城市道路时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文章立足于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给出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民族地区特殊性,动态性的建立起西部民族地区评价体系的生态城市五个一级指标和数目不等的二级指标,从而最终建立起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资本及其生计策略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为基础,提出脆弱性背景下,移民五大生计资本、民族文化传承及制度政策环境影响移民生计策略,移民的脆弱性感知对其生计策略有调节作用。对四川、云南两地移民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的社会资本同质性强,民族语言、习俗保存较好,但生计资本总量不足,人力资本极其短缺,自然资本较搬迁前明显减少,务工收入成为其金融资本的主要来源,不同生计资本变化的组合导致不同的生计策略。应关注移民中的弱势群体与弱势生计资本,加强下一代移民职业教育,提供正规发展资金扶持,加强医疗保险救助,促进文化之美的少数民族可持续生计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人口红利问题尚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说明该问题存在着地区间差异。在改进的区域人力资本综合测评体系基础上,利用1997年—2011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动力可能来自于固定资产投入和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相对高效率;而较低的初始人力资本水平和较低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支出效率阻碍了经济增长;基础教育、高层次人力资本贡献、素质、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国家帮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同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2):21-23
文章认为 ,影响和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是后进和生态资源问题 ,并对此作了分析与阐述 ;同时提出了国家帮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37-41
自愿式的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价格信号引导人力资源优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众多,人口流动的数量、结构、频率相对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提高西部地区人口流动和族际交往的途径很多,增加区内边际利润率是吸引资本、技术、资源和人力的关键,政府的行政支持原则尤显重要,发展小城市和中心村镇有利于落后地区人口迅速集聚并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杨本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2,(1)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可识别的民族,占全国56个民族的81.82%,除汉族外,有回族、藏族、哈萨克族、土族、满族、朝鲜族、苗族以及全国稀有的裕固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省内22个地(州)、市(县)内,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其中80%的少数民族集聚在各自治州、市(县)范围内,其余20%的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甘南藏族自治州所辖的七个县与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的8个县(市)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另外,还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地区共有土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9.6%。 相似文献
18.
董国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233-235
西部民族地区普法教育旨在培养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西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思想条件。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普法教育工作面临地理环境、人口素质、语言沟通、法律传统、法律意识、普法理念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普法教育的实效。应该积极利用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的契机开展普法教育、普法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大...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西部民族地区的特点决定了其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现状及演变的一般规律。其在将来发展的目标应是复合性的,目前发展的难点是产业在城镇范围的集聚;基本路径是通过产业聚集使经济资源向城镇集中,进而吸引、留住乡村人口。政府应发挥能动作用加速产业的转化和聚集。 相似文献
20.
张国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高新技术开发区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张国杰一、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现状西北6省区(陕、甘、宁、青、新、内蒙)的高技术产业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火炬计划项目,截止1995年底,西北6省区有包头、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