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语言符号表征下的聆听是非物质性的,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在量化声音的过程中促使聆听物质化,物质化聆听尽管悖论性地远离了肉身性的感觉体验,但也为身体聆听提供了有利条件。身体聆听以整个身体作为聆听器官,作为共鸣器的身体向情境敞开,与情境相互生成,使得感受性处于流动的不确定状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身体聆听在向多重感觉和情境敞开的同时也向认识和思维领域扩展,经由肉身感受力为基点的身体思维,感觉批判被赋予了沉浸式的抵抗力量。 相似文献
2.
龚晓珺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3):76-79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是对现代社会各种弊端进行病理性分析的著名论断。他通过改造“生活世界”的概念及分析其结构功能,探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立足于在交往合理化中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他的这一思想的理论贡献和理论缺陷同在。 相似文献
3.
针对全盘西化论的两大思维特征,张岱年作出了深刻有力的批判。具体来说,一方面以文化要素的可析取与可重构为根据,张岱年否定了把文化视为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的论点;另一方面以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为基础,张岱年批判了全盘西化论者的自卑心理与民族虚无主义取向。据此,张岱年揭示了全盘西化论的思想谬误,阐明了文化综合创新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陈文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5):20-22
根据“上古图文”与“传世文献”之二重证据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古神话并非古人“幻想”之产物,而是先民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上古“飞碟时代”之描述。先民没有与“飞碟时代”对应的“科技观念”和“科技语言”,他们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之所作出的理解和描述,就形成了以比喻、形似、隐喻、暗示等“谜语”形式说出的上古“神话史”。所以“飞碟观念”正是破解中国上古“神话—谜语”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鲁迅、苏童与世界文学中的“重述神话”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大勇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83-87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向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5-30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影响深远。学者们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点局限于现代性、科学技术、文化工业以及批判理论社会学,忽略了其诠释学意义的探讨,本文则力图通过对神话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分析,从《启蒙辩证法》的某些细节中来讨论批判诠释学是如何在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核心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那里通过内容的逻辑与形式的逻辑得以阐释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世界的构造理论,在古德曼看来,世界是多元而不是唯一本质的,世界是被构造而不是被发现的,真理具有相对的适合与可接受性,艺术、哲学、科学都是构造世界的方式,它们的目的都是推进我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识形态往往自诩为是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言说,因而可以讽之为\"神话\"。\"神话学\"方法运用讥讽旨在揭露近现代文学创作在价值中立立场掩盖下的去历史性。符号学方法则揭示出文学或文化的生产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活动将其包含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意义自然化。从\"神话学\"方法向符号学方法的转换表现出罗兰·巴特的包含历史主义的结构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9.
蔡广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16-20
自怀特莱以来,谬误研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进路,即“标准谬误论”,但汉布林对其予以全方位的批评。对于汉布林的批评,后来学者评价不一,但公允评价汉布林批评的关键在于其批评之目的的准确把握。不管怎样,汉布林的批评对当代谬误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10.
肖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费密(1625—1701),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县人。费密承其家学,毕生研究经、史,著有《弘道书》、《尚书说》、《史记补笺》等。晚年定居泰州,与万斯同、万斯大、阎若璩、钱谦益等往来,“纵横经史”,学问圈内的人皆“推服其经术文章”。然而他的著述大部分“湮晦罕传”,终致“三百年来几乎没人知道”,诚为可惜。 费密生活于明末清初,其时统治了中国思想界六、七百年的宋明理学已江河日下,成为思想界众矢之的。王夫之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批判、改造了理学诸多范畴和命题,建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从而终结了理学;黄宗羲等人侧重政治问题,痛斥了理学所维护、所美化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等人则以宏扬汉学、倡导训诂考据,来否定理学“发明义理”的治经路数,挽救理学“空谈义理”所造成的巨大的社会危机。费密推崇汉学与顾炎武接近,然他的特色在于集中全力攻击理学的所谓“道统”论。 相似文献
11.
张丽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4):65-68
本文从分析歌词的内容、节奏、结构入手,阐述了歌曲创作中歌词与音乐的关系。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具体分析,进一步阐明创作构思过程中歌词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苏、俄等值翻译思想及其在不同语体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俄等值翻译思想的介绍,分析并总结了等值翻译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相对的程度在不同语体中完全不同.苏、俄翻译理论家非常重视对语体的研究,并将文章分为口语、报刊政论、文学、公文事务、科技等五种语体.在介绍并阐述这五种语体特点的基础上,论证了不同语体中等值翻译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论俄语成语汉译中的用形象译形象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豫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3):101-103
成语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文化价值丰厚的语言单位,往往造成不可译性.俄汉语成语差别鲜明,如果翻译不慎,会造成信息量的流失.实践表明,用形象译形象的方式进行汉译俄语成语,不失为一个缓解矛盾、使成语立象与尽意两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鲁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79-81
俄语科普作品的文体风格不同于其他科学作品。在术语运用、动词表现形式、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段等语言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特殊之处。在俄语科普作品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科普作品翻译的基本标准,注意科普作品翻译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通俗性,只有这样才能努力保障俄语科普文体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朱家席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作为明清民歌的现代传承之一,五河民歌与明清民歌二者间具有很强的艺术关联性.同时,由于五河民歌所处的特殊地域,它既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也受到吴楚文化的渗透,体现出明显的地域过渡特征.因而,从审美风格上看,五河民歌兼有北方粗犷豪迈之壮美气韵与南方细腻缠绵之优美风韵. 相似文献
16.
罗宗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2-84
为了解决文化色彩浓厚的俄语动物名词翻译困难的问题,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同一个动物名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表义功能和翻译方法,它不仅用于直义,也可用于转义。翻译时要了解不同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以达到信、达、雅的和谐统一。通过俄语动物名词表义功能的分析及翻译方法的总结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对翻译工作者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立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山林鄂温克族民歌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文学特色 ,显现出博大而顽强的生命观 ,热爱和崇尚大自然的思想观 ,启蒙后代和开发智慧的教育观和忠贞的爱情观 ,歌词多以高山、树林、花草、野生动物等山林中的自然景物和动植物为依托 ,使用拟人、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述主题。 相似文献
18.
蒋桂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133-135
翻译政治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前提下揭示了文化霸权操作的特征 ,但是作为一种政治话语 ,它忽视了文化创造过程的经济与政治霸权 ,因此它既没有彻底坚持认识机制的形式普遍性 ,也没有考虑内容的具体性。而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可以把认识的形式普遍性与内容的特殊性结合起来 ,从而在知识学前提上实现知识分子反霸权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祝红梅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17-19
大冶苏区歌谣是扎根于人民斗争生活土壤的红色歌谣,它真实地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大冶人民在土地革命、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历程,强烈地表现了群众的感情、愿望和要求,并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魅力给人以教育和感染。 相似文献
20.
贺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7-68
赣南客家山歌十分丰富。赣南客家女子用山歌表达着她们的爱欲情思。赣南客家山歌中所呈现出的星星点点的女性自觉意识最初应渊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精神。而赣南客家妇女独特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她们独特的禀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