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庆尧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23-27
他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颇为重要的学术概念和理论议题。作为现象学传人,列维纳斯对现象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批判性继承立足于一种独特的他者观。以列维纳斯思想审视人类发展历程,即可发现:在早期人类学研究中体现出的“异时论”构成了对他者的压制,之后的民族志研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文化的叙述和解释应建立在他者的基础之上,只有在他者之面容的“自身显示”之后,对文化的分析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黎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以法国哲学家埃马纽尔·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来解读《等待野蛮人》中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可以揭示出库切向读者传达的伦理启示:只有自我走向他者、承担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与和平. 相似文献
3.
彭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83-86
列维纳斯致力于他者,认为他者之他异性是绝对的。这一伦理筹划势必影响其美学论述。美善之争弥久,以伦理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的列维纳斯关于美学的论述回应应答其伦理筹划。美学应当在列维纳斯的伦理中占有根本性位置。 相似文献
4.
张中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能.他从“异质性”中看到了“他人”,也看到了未来和自由.对列维纳斯来说,爱是朝向他者、朝向邻人的普泛化“爱欲”,它保护他人、保护相异性,“爱”和“欲望”暗示了超越自我和走向他者的可能性.追根溯源,从“直觉”(感觉)出发,列维纳斯发现“异质性”,并最终释放了无限的、绝对的他者.列维纳斯认为,只有“他者”才是真正的自由和未来;他从形而上学中呼唤伦理关系,呼唤无限他者的无限性,呼唤与他人的非暴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137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列维纳斯(Levinas 1906—1995)的他者论主体观对于分析早期戏剧人物存在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对主体间性突出作用的强调使读者和观众清晰地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主体性思想的环绕。莎翁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仅是社会身份的展示,更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主体,主体与他者的回应关系在伦理与责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石德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52-56,63
既然他者是外在于修辞与语言的,那么在没有将他者纳入存在话语的前提下,列维纳斯如何能够提出绝对他者的伦理概念呢?在诸多质疑者看来,这是列维纳斯无法解决的悖谬。对此,利奥塔认为,这只是新黑格尔式的误读。利奥塔确立了一种独特的规范性陈述逻辑,它不是与外延性(描述性)陈述相对称的,而是一种外在于或别于外延性(描述性)的陈述。若将列维纳斯的话语置于外延性陈述逻辑当中,定会走向形式逻辑的悖谬,最终只能产生误读。相反,只有将之置于一种别于外延性的陈述逻辑当中才能正确理解。据此,利奥塔认为,列维纳斯只是试图通过这种独特的陈述方式来暗示一种与他者的不对称关系,进而确立对他者的绝对责任。 相似文献
7.
岳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15
存在就是此在,此在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共在,而且这种“置放”无人称的“我”,永远也无法偿清对“他者”的债务.因为这债务是原初性的,“他者”比“我”更早到场,始源就是他者.存在之中有存在者,这是比存在论更古老的伦理学.今天的世界需要它. 相似文献
8.
张帆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1):77-80
列维纳斯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他提出的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观点在西方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列维纳斯的思想来观照翻译研究,我们认为翻译具有伦理优先性的特征。而列维纳斯思想较之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更加切合翻译的实际,因而也更加适合作为翻译伦理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昕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41-146
21世纪以来,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受到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的猛烈批判。齐泽克以列维纳斯的面孔哲学为标靶,展开对面孔脆弱性、非对称和意识形态呼告的三方面质疑,并对列维纳斯影响下的他者政治,进行了精神分析式的改写。在批判性反思文化多元主义的基础上,齐泽克以经过大他者中介的他者理论,要求主体直面自身的脆弱性与有限性。对列维纳斯的这一批判,不仅是拉康与列维纳斯、拉康与德里达理论分歧的新世纪续写,同时代表着西方文化左翼对多元主义、宽容政治的最新批判成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甚至缺失的问题,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研究梳理“他者”伦理思想,对于培养、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将为他人尽责与为己尽责相结合,实现责任自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岳梁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7-131
另一种善,他者的善;没有他者,不可能有公平正义;善在此岸而非彼岸,传统的善不是超越而是出越,存在胜过非存在。西方哲学没有他者,绝对先在性的“他者”哲学的提出,为哲学之思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对他者的责任就是善,伦理超出存在,无论“我”与“你”,都是为“他者”存在的,这就是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王恒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6)
在现象学的境域内谈论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的关系,时间问题是最根本和关键的。在《时间与他者》中,列维纳斯将“时间”界定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从而构建了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中解放出来的路径。但是这种出离却是在与海德格尔相对反的意义上进行的,即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之内而又总是给予另类的诠释,由此来重构“存在论差异”,并在享受和磨难的境域中重新诠释他者、死亡和时间。 相似文献
15.
许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5-30
“他者”研究的深入给翻译伦理研究带来了巨大的促动与启迪,几个重要的理论家是勒维纳斯、德里达和斯皮瓦克.勒维纳斯认为“我”不应同化“他者”,必须尊重“他者”,必须无条件地为“他者”服务;德里达认为勒维纳斯过于理想主义,德氏既强调“他者”异于“我”,真正的翻译要保留和尊重“他者”文本中体现的差异,又指出“我”要避免因太好客而成为“他者”的人质;斯皮瓦克又进了一步,不仅指出“他者”并非整体、同一的概念,“他者”各有特性,而且明确倡导“直译”的方法,为实践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早期列维纳斯讨论时间的三部主要著作《论逃离》《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列维纳斯的时间论述的基本逻辑,旨在呈现列维纳斯对时间与他者关系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在列维纳斯这里,存在本身并没有时间性。主体负担起其存在的“瞬间”,而主体所标画的现在仅仅是割裂的现在,还不是时间;死亡所揭示的将来也还只是时间的要素。真正的时间发端于主体超越存在,并在超越的同时保存自身存在的事件中,即主体与他人的相遇。时间就是主体和他人的关系。借由对时间的意义的颠覆,列维纳斯突破了以往的存在论的局限,指出主体必须出离存在、面对他人才能开展时间,这意味着时间不再是先验意识的结构,而是对他人的开放。文章亦对列维纳斯时间论述的逻辑合法性及其前提预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向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现代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的特征在于本体论传统 ,这种传统漠视“他者”的他性 ,而追求同一性 ,其现实的后果导致欧洲现代的种种危机。莱维纳斯强调他者的绝对性 ,认为与他者关系的伦理学先于本体论 ,是第一哲学。而理解伦理学的首要性要从他人之脸入手。作为本体论的哲学正在趋向终结 ,而当我们学会聆听他者的声音时 ,哲学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9.
20.
林华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
爱始于差异性,而非同一性。现代性伦理从主体性出发,寻求清晰性与自由,将爱的内在矛盾性视作一种疾病,采用"固定"和"漂流"的策略去克服它,以规则与自由取代情感冲动与责任,最终却将真正的爱导向死亡。以列维纳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伦理学家从他者的绝对异质性出发,强调爱的非对等性和责任。他者的外在性是伦理的源头,外在性的进入使得主体自身性被打破,爱才得以可能;对他者的欢迎是去质问我的自由。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的让位,是由"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他人为中心",是"成为他人的人质"。列维纳斯的爱的伦理是现代性原始情感和责任缺失的背景下的一种回归,它试图探寻在主体性、理性和自由这些概念之前人类原初的伦理经验。这种"伦理的伦理"构成了罗尔斯和哈贝马斯这类伦理"立法者"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