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缠足陋俗"万国皆无,中国独有",严重摧残着妇女的身心健康.近代以来,基督教会和传教士作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宣传和推动不缠足运动,切实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不仅发表了许多反缠足的言论,并对天足会的活动进行了介绍和声援,从而对近代不缠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万国公报》是一份以宣传基督教为主旨的刊物 ,但它在近代中国却以鼓吹变法而出名。本文对《万国公报》的变法主张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评论 ,既肯定其鼓吹变法有利于维新思潮的形成 ,某些变法主张对维新派和清政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又指出其宣教的最终目的和为英美利益服务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万国公报》中曾刊登了大量介绍外国妇女的生活状况以及批判近代中国妇女陋俗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其对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近代来华传教士为了维护传教利益,坚决反对鸦片吸食和鸦片贸易。《万国公报》的反鸦片言论以鸦片对身体的伤害为切入点,以“灵魂得救”、“信仰福音”作为戒除鸦片的根本方法和最终归宿。这些言论在根本上服从于传教士的传教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传教士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5.
《知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南地区创办的机关刊物。关于它的停刊时间,众说纷纭,兹归纳如下:一、1898年1月(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郑慧英等编《中国杂志总目提要(1815~1936)》持此说。二、1898年12月。主此说者有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中集)》、余家宏等编《新闻学简明辞典》、潘贤模《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刊——近代中国报刊史初篇》。与此说类似的还有陈恭禄的“发行二年停刊”说。(见《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三、1900年7月26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冼玉清《广东大力提倡变法维新的报纸——谈清末的〈知新报〉》主此说。(见香港《大公报》1964年8月27日副刊《古与今》) 相似文献
6.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王瑞明教授写的《〈岳阳楼记〉的历史考察》一文(见《求索》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引用了不少史料,试图证明这样一个新奇的论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是“粉饰太平”;滕子京是个“贪官”,范仲淹不仅“一再为他开脱罪责”,袒护他“逍遥法外”,还“对犯有贪污之罪的滕子京深表同情”,是有“是非不明”之玷的。我们认为,“王文”的历史考察是片面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我们也从“历史考察”提出质疑,以与 相似文献
7.
8.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深受清末华人、西士关注的妇女问题和女俗改革,与中西碰撞、民族振兴、变法改革等时代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分析了《万国公报》中关于女子释放的各种观点和视角,研究了传教士、朝廷官员、传统儒士、教会学校中的女学员、留洋女子等中西人士对妇女问题的不同议论。议论者各自不同的身份,使得其女子释放的观点和主张在目的、视角、策略和重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同时,这些议论也彼此融合、碰撞、相互影响,经历着调整与变化,彼此既具有相似相通之处,又具有相异相斥之处。 相似文献
10.
周成启、李善明、丁冰三位同志合著《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历史考察》书成,即将问世,承索序于余,余钦佩三位同志在经济学说研究工作上成就卓著,乃欣然应命。经济学说史是经济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各个时代思想家关于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等问题的见解、分析和主张最具有真知和创见的记录,它表明了经济理论由简要记述到充分阐明、由表面现象相互关系的观察到深入问题核心和本质的分析的发展进程。它对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实践的研讨所起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两点可述。第一、现今经济理论的丰富和精深,是累积了前人的智慧、不断 相似文献
11.
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圣经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浓厚的尊经意识和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学术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从隋唐“续经”到来熹提出《诗》入总集的构想,最终在明代后期出现了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暂时走下了经学的神坛,融入了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文学现象,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到凸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和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到清代以后,已完全腐朽。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来华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为主要阵地,围绕考试内容、文体、目的、后果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批判的官辞激烈程度、系统性、深刻性超过了当时中国开明士大夫;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推行西方文化教育及其新式学校教育制度。但是,西教士很少有人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文及其整个科举制度,在这点上,则只能由中国开明官员和思想家提出并完成。当科举制度废除后,西教士既非常赞成,又批评新学堂与科举制度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市文物保管所现藏有一套八轴的《万国大地全图》,每轴均盖有“冀南区三地委会图书整理组”椭圆形印章。这原是华北地区冀南三地委会在土地改革时期收存的。 这套“万国大地全图”,每轴高132厘米、阔28厘米,为八条掛屏式装裱,把地球以赤道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半球,恰好一半球占四轴。在全图布局上,图居中间,空余部分填写文字说明,说明中除序、跋的叙述外,其余都是图中国名和地名的解说,共计7519字。此图虽冠名为图,实为图文并俱的古地理册。 从图中陈述的文字情况看,此图的绘制和国名地名的考证工作是河北沧州的叶子佩,全图重绘制版是江阴德只六严和张元灏。他们从汤景家祖传的康熙时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中订正补充,又 相似文献
14.
义和团运动前后,林乐知以《万国公报》为活动阵地,分析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前因后果,据“理”讨论时局;面对拳民对教会的严厉打击,他没有放弃西学导师的使命,从现代性的尺度来评判义和团运动,其言论体现出他“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的三重身份立场.但究其实质,林乐知所使用的“文明”标尺,是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其本身包含着“强盗”的逻辑,但他积极介绍西学西艺西政,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法通则》名称是由两个关键词“民法”与“通则”构成的。《民法通则》名称的选择与确定,与整个民事立法的过程一样非常曲折,大致经历了从“民法”到“民法总则”,再到《民法通则》三个阶段。《民法通则》名称的确定,除了遵循内容要素化,规范、统一、醒目、精练等命名技术规则外,还有着更深刻、复杂的原因,是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合力作用的结果。在法治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法通则》规定本身及其名称,可发现它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为此,我们需要加快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步伐,更好地协调民事立法体系的内部关系,充分考虑国际间法学交流的便利,通过立法确认并规范使用“通则”这一法律名称。 相似文献
16.
17.
康学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1(3):180-189
《周易》为儒家“六经”之一,自古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六经”由以《诗》为首到以《易》为首,反映了自春秋末年到秦汉间儒家学术的重要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孔子整理和传授六经,于中最崇《周易》.至汉代确立了《周易》六经之首和“统率六经”的地位;儒家经典扩充而至十三经,《周易》乃由“六经之首”进为“群经之首”.汉代以后的整个经学时代,《周易》一直稳居学术核心的地位,历代易学家对《周易》统率群经的说法多有诠释.当代易学界以金景芳先生为旗帜的义理派认为,《周易》创造了体现宇宙本体论和宇宙万物本质的经典哲学,《周易》与群经讲的都是“天人之学”,“性与天道”是其共同的主题,其他经典所述之理完全汇通于易理.确认《周易》统率群经的地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十三经\"体系有一个不断结集和形成的过程,本文纠正了明清以来关于\"十三经\"形成的种种误说,考察了始刻于五代孟蜀时期的\"蜀石经\"对\"十三经\"形成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儒家经典体系转换关乎学术转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树仁统治时期,他以国民政府《县组织法》为蓝本,从改局升县与营旗改治、县区组织构建、地方官员整训等方面着力践行,欲图改变新疆基层政权的“无政府状态”,严密基层社会控制。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致使这些未得到有效实施,终变得虎头蛇尾。 相似文献
20.
周立华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0,12(1):58-64
“孤岛”时期的《文汇报》在1938年7-8月间发展至顶峰,随后走向衰落,并最后被迫停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4个方面,其中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管理的不善,制约了《文汇报》的继续发展,弱化了《文汇报》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而"孤岛"环境的恶化和汪伪政权的收买则是导致《文汇报》最终停刊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