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单位社区”不仅是静态的治理空间,更是从“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的动态调适过程。最初的单位社区虽被冠以“社区”之名,但其主要是作为“工业社区”而非“治理社区”,因此转型期的单位社区实质仍然为单位共同体的遗留;随着单位社区异质化程度的加深,单位社区开始出现组织间分化,并且呈现出与其他城市社区类型相比的独特性。在这样的变动之下,单位社区原本的“共同体”形态被解构并逐渐向“治理共同体”转换。单位社区的形成及其转换过程中的关系变动和结构变化,也就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学界关于单位制起源的研究中,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工合"传统鲜有提及。实际上,"工合"作为中国社会结构重大变革时期发展经济、重构社会的首次尝试,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工合"的实践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形式,不仅深刻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小工业发展,对于城市工业企业建设也有深远影响;同时作为重新组织社会的形式,"单位"的兴起及其制度功能的设定,与"工合"实践的思想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工合"运动兴起和衰落及其对社会建设重要作用的探讨,寻找被忽视的单位制起源的"工合"传统,从而对深入开展单位制研究做出铺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