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朝以前,由于实行封闭的里坊管理体制,城市中的民间组织难以固定.宋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以城市居民为文要成份的民间社团.它们或作为政府对居民管理的补充,或作为旨趣相同者的团体,在城市中广泛开展活动,丰富了城市生活,对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主要类型有工商业社团、文人社团和民间秘密社团.  相似文献   
2.
在直到18世纪以前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城市无论就其人口规模还是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而言都雄居世界首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规模究竟有多大?中国封建城市为什么能够集聚起如此众多的人口?那么多的城市人口,其生活方式又是怎样的?本文试图对此略加解说。  相似文献   
3.
针对《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一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几点新的认识 :(1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欧的封建城市都滋生于封建自然经济之上 ,并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有着与封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适应的方面 ,两者在城市基本属性、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的差别并不具有本质意义 ;(2 )该文所论“城市不能有效涵容农业人口”、“职业构成简单”等总体特征与中国封建城市呈现出的人口众多、市场繁荣的表象及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等历史事实相悖 ;(3)中国封建经济结构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 ,其自给程度相当有限 ,因而商品经济必然较之西欧封建时代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这在事实上就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北宋城市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密度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此总是多局限于概念的分析,而缺乏具体的统计。本文试图对北宋时期的城市密度略加考察,并通过与西欧中世纪城市密度的比较,来说明宋代这一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其城市发展究竟达到...  相似文献   
5.
风水观念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伴随了传统城市几千年,是城市形态强有力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传统风水观念与城市形态的研究,旨在说明城市形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纯实用的几何拼凑,而是相互制约的、反映深刻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城市规划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传统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创造出充满人文意义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上山下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使共约1800万知青由城镇迁居农村,超过当时全国城镇总人口的10%。这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运动起因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由城市企业对劳动力吸纳不足而形成的就业压力,而运动本身又反过来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迟滞。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注重社会保障的优良传统 ,并在城市中较早地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 ,辅以家庭赡养 ,家族间收养及私人捐献施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城市中社会慈善机构设置主要有养济院、漏泽园、育婴堂、惠民局等。历代备荒、救荒机构设置均以仓储为主 ,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救助程序。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在这期间,既有“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又有“礼从宜,使从俗”的人文育成。这使得此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深刻变化。这一切反映到城市中,则是伴随着原先依文化差异及地缘种族关系来划分国人、野人的城乡界限日趋消泯,而使各国各地缘间的习俗文化频频碰撞交汇,渐渐因革损易,进而在五方杂居的城市中形成了种种为世俗所认同的、以礼为中心的习俗规范。由此,奢靡而无序的市井礼俗得以重构,异彩纷呈的城市景观得以在律法与礼教的双重作用下渐趋繁华有序。一、“礼崩乐坏”下的市井民风…  相似文献   
9.
古代城市中民间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云瀚 《人文杂志》2001,(1):137-141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结社大致上都源于"群之可聚,相与利之"的群体意识.与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市民结社相比,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结社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宗族性、地域性和官府性.这三个特征紧密结合,直接制约了相对独立的市民团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释“市井”     
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文献资料中,“市井”的使用已较为普遍。一些学者将其释为“按井田而划分的农村集市”,似与史实有些出入。首先从当时人们对“市井”一词的用法来分析。《国语·齐语》云:“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这说明市井乃商贾云集之地;《后汉书·刘宠传》云:“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此处所言市井显然也不会是乡村集市,否则便不会使山民白首而不入。《孟子·万章(下)》云:“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为庶人。”在远古时代,“国”与“城”有互通之处,立国即为筑城。孟子在这里明确将城市中的“市井之臣”与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