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鸦片战争前商品货币流通领域内的银钱比价变化的本质特征不是"银贵钱贱",而是单方面"钱贱"."钱贱"会给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但绝不会像论者认为的"银贵钱贱"使"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赋税"那样严重."钱贱"直接影响了士兵及铸钱工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洋铜价格的变化及洋铜在当时铸钱用铜 中所占比重大小的分析,认为嘉道时期不同身份的商人采办洋铜的价格虽然有升有降,但 总体是下降的,下降幅度并不大。同一时期洋铜自乾隆初期以降输入中国的数量 逐渐减少,到嘉道时期已占不到全国鼓铸用铜的十分之一。因此,洋铜价格的下降没有给铜 钱质量带来多大影响,洋铜价格的下降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 。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朝期间铸钱成本长期保持在制钱千文含银 1两以下 ,成本较低 ,而同一时期商品货币流通市场制钱与纹银的交换却低于 1两 ,钱价高昂 ,钱价与钱值相悖。形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于清政府对铜斤实行垄断经营、压低价格 ,而商品市场铜斤的价格远高于官府垄断价格。乾隆朝的铸钱成本并不能真正体现钱文的价值含量。铸钱成本的高低 ,应取决于商品市场铜铅价格的高低。乾隆朝钱价增昂 ,正是当时商品市场铜价昂贵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