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从认识论和道德论方面对德国理性主义的核心范畴“理性自我”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德国理性主义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作者认为,“理性自我”的概念一方面为西方的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观念基础,但另一方面也潜藏着隐患,导致了后来对社会加以全面设计和控制的企求。  相似文献   
2.
康德“图式”论的符号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Schema)理论是康德哲学中最有争议的部分之一。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以此沟通起康德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进行这一工作之前,我们须从康德范畴的语形学思想入手。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是要建立起“概念使对象可能”的新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是依靠范畴所提供的先天法则来建构起对象,赋予经验判断以普通必然性的。范畴对经验知识在形式上的这种建构性,在康德看来就好比语法在语言现象中的规则作用。我们可以把经验看作是一种语言,它是根据范畴这种“先验语法”对自然现象加以拼写的结果。“假如我  相似文献   
3.
人性、人性化与中国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化"构成理解与解释中国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性乃是为历史与现实经验所证明了的事实.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在哲学的意义上得益于人性的回归;但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基本社会问题与障碍.则与人性这一"双刃剑"的负面结果有关.因而人的自利自爱本性与现代性的人性化目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是比韦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更为根本性的矛盾.与"理性化"相比,"人性化"显然是一个更高的范畴.它已成为世界潮流.作为后发的现代性国家,我们应当以"人性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握规律。新康德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张“理解”的方法论,强调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哲学解释学提出了“解释学经验”的概念,将它作为理解的对象,意在把握科学活动与人类行为的本体论前提。笔者则提出“语境论”的解释观,将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的不同,归结为问题语境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陈嘉明 《文史哲》2004,1(4):93-98
基础主义可溯源至亚里士多德哲学。作为一种确证的理论,它面对的主要是"回溯论证"的问题。当代基础主义者一般采取经验论的观点。他们需要解决的,包括基础信念的存在、能够对上位概念提供支持,以及它们本身必须是自我确证的、独立于其他信念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基础主义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基础主义的理论有其合理性,这表现在基础信念是存在的,基础主义所论及的论证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是一种基本的信念或知识的确证方法。不过,基础主义有关"基础信念"的界定需要进行某些修改与补充。  相似文献   
6.
社会规范本质的哲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解释的目的之一,是为人的思维、行为与社会等规范提供学理的根据。之所以需要哲学来提供这种学理的根据,这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从思维方面说,乃由于思维必须凭借一定的模式进行,不论它是归纳的、演绎的,或是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一个合理性、有效性的问题。就行为方面说,它是由行为的目的性、道德性等决定的。人的行为既有目的性,那么合理的目的是什么?这同样需要哲学去作出解释。就社会规范而言,它的本质是什么?是否是柏拉图式的理念、程朱哲学式的“理”构成社会规范的根据,抑或这一本质属于类似维特…  相似文献   
7.
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文史哲》2006,(3):138-143
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观出自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虽然他们对启蒙的宗教批判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相同的理性主义的立场,他们提出了目标一致的建立道德性宗教的主张,但在对宗教的性质的解释上却有所不同。康德将宗教看作是出自道德的需要,“上帝”是为了实现至善而设定的“公设”;黑格尔则把宗教看作与哲学一样都是纯粹的“思”,其目标是把握真理,“上帝”即是一种真理。他们的宗教哲学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宗教最本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首先在于,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其次,现代性乃是现代化的结晶,是现代化过程与结果所形成的属性。现代性具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它标志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表现为与某些传统的断裂;其次,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核心,人的各种权利的保障构成现代性的前提;第三,现代性表现为建立起竞争机制与合理的规范,即竞争的理性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现代性批判最为关注的是“现代灵魂”,其表现是意志力的衰微导致本能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种现代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它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尼采将虚无主义的原因归结为“高等的种类”的缺乏,把理性视为“破坏生命基础的势力”,对之进行了批判,意在寻求一个“理性的他者”,即艺术的酒神精神,把它作为宗教及理性的替代物,来为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处。  相似文献   
10.
国家     
“国家”作为涉及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较普遍的用法是指政治上组织起来的人们的团体;较特殊的用法是指政治制度。现代的政治理论家们,一般都把国家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联合形式(周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它通过其目的以及贯彻那些目的的方法,通过其领土、主权,把自己区别于其他联合体。国家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暴力所支持的法律体系来保持秩序和安全。国家权力的行使局限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而在这一范围内,国家拥有最高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