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史之乱前,唐朝为控制辽西,以便向东控制辽东,向西控制北亚,试图用和亲来抚绥辽西两蕃奚、契丹,但由于两蕃的内讧而归于失败。之后,唐与两蕃陷入了累年相攻之中。  相似文献   
2.
3.
近现代哲学经历了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从主客体两元对立到主体间性的转向。本质主义哲学范式下,人们奉行工具主义的司法价值观,认为司法程序能够发现客观事实,实体结果存在绝对的公正标准,与程序截然分立,司法程序作为人们追求外在绝对公正的途径,不具独立性。哲学语言学的发展批判了绝对主义,指出诉讼中由于语言固有的不驯服性,程序的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无法找到结果公正的唯一客观性实体标准。为解决正当性危机,后现代哲学建构了交往实践理论以取代传统的绝对主义理性观,强调合法性来源于获得结果的过程是否通过了充分的沟通,这为主张程序对结果公正有决定作用的程序本位主义司法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研究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近年来精神分析研究的相关进展,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2007—2010年来国内精神分析研究的发展予以探讨,旨在客观描述我国精神分析研究的成果概况。重点梳理了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如对精神分析运动的规律探索,构建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深化了精神分析的一些学派和代表人物研究,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多学科研究等。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国内精神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原创性的学术观点不够,对弗洛伊德等人经典著作的重译或重编现象严重,专著与译著数量的失衡,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及其相关著作的引进工作亟待加强,以及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研究与多学科研究之间不协调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记忆研究和情绪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讨论了元记忆与情绪智力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同一语言背景下的大陆和台湾的小说,共同经历了从热切地关注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政治的创作蜕变为现代人用现代的眼光观察社会、思考生活的创作,并且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文学现象的发展过程。本文拟从作家作品比较和文学现象比较两方面,比较近一时期以来大陆与台湾写实小说的相似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该文对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利弊进行了分组实验对比和分析,对如何经过合理的设计,扬长避短,采用完全多媒体教学,使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其发病与脾胃、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内生之风阳、痰火、痰浊、瘀血。临床各家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报道较多,分型不一,论证有异。中药外敷、中药足浴、中药药枕等,亦有一定疗效。方法:笔者将3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对照组降糖、降压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使用自拟方,治疗组有效率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57.84%。结论: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讨论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选取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以过敏煎为主方辩证加减。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疗法),观察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过敏煎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应用广泛,值得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巍 《学术月刊》2023,(6):16-27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及人脑在多大程度上将智能机器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最新发现、当前挑战和未来方向呈现出跨学科视角的复杂性,并逐渐衍生出人机互动与社会认知的互惠约束问题,具体涉及人机互动的拟人化以及第二人称特征。相关思考酝酿出人机互动的社会神经科学框架。该框架聚焦拟人化人机互动在非言语交流上的多维空间与特征相似性,并借助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比较了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神经机制。机器他心的未来仍有待整合来自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不同但互补的研究领域的发现,从而重塑社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力和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