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明晰排废者占有、处置和收益使用环境容量资源的权能,即合法的废物排放权(排废权)。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进和卖出,以此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废物集中排放控制区域内,排废权交易条件具备、简易可行。盘活集控区的排废权,有利于提高环境资源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如何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这个问题上,目前有以下三种主张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进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推进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院派作风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生活,躲避问题,从而远离大众.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远离大众,大众就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个"基本维度"。据此,可以设计这三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评价指标或子系统,各一级评价指标的下层可再设立若干个二级评价指标。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政府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监测,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引导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中小学教育实际出发,理性分析了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曙光 《东方论坛》2006,1(4):14-20
马克思人学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传统人学而走向科学,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理论人学转向了实践人学。理论人学蕴涵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以人为本”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空想。而在这场范式革命中,马克思创立的实践人学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全面超越了传统人学的理论缺陷,“以人为本”也因此才走出了思辨之域回归了生活世界,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尤其是在1844年前后的著作中,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现实的人".一种是费尔巴哈式的"现实的人",其本质仍然是"抽象的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对这两种人,必须加以明确的区分,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及世界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急剧转型,相应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也正发生结构性转化,民主化趋向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在这主题下,还并行着几个变奏,即,主流政治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认知从理想走向现实,政治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政治思维从教条片面走向实事求是,政治信仰从迷茫走向清晰,政治价值从集体本位走向个体本位。  相似文献   
10.
朱建新  吴兵  陈曙光 《老友》2011,(8):28-29
2010年12月6日,江苏省滨海县八滩王桥烈士陵园护陵员周万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十届“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征评活动表彰大会,被授予“爱我中华·共创和谐最具社会责任感影响力优秀人物”。从北京载誉归来,周万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王桥烈士陵园,清扫地面、用抹布擦洗纪念碑四周的水泥柱。一阵紧张的忙碌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