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实行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着劳动力的社会分工,因此劳动者个人无法消费他的社会化了的劳动力,劳动力就以其内在的必然性向商品转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本身并不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原因,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使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具备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形式。所以,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在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交换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为社会主义的交换形式。  相似文献   
12.
洪水即尧典说的洪水期,是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绍兴是现在的绍兴,名出南宋.那为什么不用古称呢?其一,绍兴和会稽、古越,所指同一个地域,故可通.其二,文章所论为洪水期间的会稽,但为了"通古今之变",把洪水期间的会稽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考察,使之与今天及未来相通,所以使用绍兴这一现代名称.文章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外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即证明人类进化史上有过一个"水生"的阶段.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是"敲贝而食"的时代.由此推断,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滨海之地,中国也不例外,华夏文明不可能发源于西北内陆高原,而发源于东海之滨的会稽山下,即以现在的绍兴为中心的北到山东半岛南到台湾海峡的滨海之地.文章第二部分标题为"中华各民族同根共祖".这里阐述了人类祖先们学会火的使用后,由"敲贝而食"过渡到"煮贝而食"的阶段.但在陶器产生之前,胡芦器皿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用器.河姆渡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园种葫芦籽,证明会稽山下的先民在更早的时候已在利用野生葫芦作生活用器了.这为过去有人提出的"中国最早的图腾为葫芦崇拜"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作为中华各族的"人祖"的伏羲、女娲,实为葫芦之转音;以及现在尚有三十多个民族还保留着葫芦崇拜的传说和民俗,可以推断,中华各民族其实出于一源,都是长期使用葫芦器皿的以葫芦为原始图腾的会稽山下"九黎"、"三苗"之后裔.文章第三部分标题为"三次大海侵与民族大迁移".大体说来,伴随10万年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移的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现在的绍兴会稽山,最初称茅山,在那期间就变成了苗山;当时的先民部落由九黎而成三苗.伴随4万多年前的第二次民族大迁移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这时先期内迁的先民已分化成为戎、狄、氐、羌及散居西南的三苗、百越等.这样,随第二次大迁移而来的先民与这众多内地民族之间,既有各种形式的联合、融合等等,也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所以留下了炎黄大战,黄帝战蚩尤等历史故事.发生在4-5千年前的第三次民族大迁移与前二次又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已有陶器的发明和原始农业.这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移民在中原找到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新兴的农业民族.伴随这段历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大禹治水也由过去的消极的抵抗水患,转变为以兴修水利为主.大禹治水到会稽,毕功于了溪,并在这里大会诸侯,会稽治国之道,标志着远古时代的结束和华夏文明的形成.从此苗山改名为会稽山,历史从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却认为古代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西方一些著名理论家如马克斯·韦伯、约翰·希克斯等也持类似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也与马克思关于古代商品经济的理论相一致。但是,由于许多关于古代社会的典籍实际上是中世纪的作品,他们往往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古代社会。受此影响,现在的许多人就把古代社会看成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同时,还自觉不自觉的用中世纪的眼光去看未来社会,认为未来社会也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