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3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近几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已经在我国获得越来越高的认同。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还不仅仅在于旧的增长模式难以将经济增长的成果体现为人民福祉的有效提高,以及在这样的增长中出现了种种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能够忍受旧的增长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病和问题,这种发展模式本身也走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62.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宁夏农垦积极推进“产业集团化立垦、城乡一体化兴垦、旅游特色化促垦、农业现代化富垦、新型工业化强垦”五大战略实施,狠抓“农业产业化和安居富民”两大工程,促进了垦区职工增收、企业增效,在构建和谐农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垦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2006年实现农垦生产总值(现价,下同)7.47亿元,可比价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68亿元,  相似文献   
63.
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如何失控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与收入和国民财富分配有关的制度安排处于混乱有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2002年,我国GDP首次超过10万亿大关。我们可以看一看这10万亿元是如何在社会的各个部分分配的。第一块是城镇居民在这一年获得的收入。按照有关部门的测算,2002年城市居民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则为3.6万亿元。而“工资总额”所代表的劳动报酬在这3.6万亿元中的比例也不高。有专家估算,2002年全年工资总额大约是在1.2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2002年的“工资总额合计”只占GDP的12%,占城市居民全部  相似文献   
64.
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均衡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就是克服失衡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抽象理想,而是一个有着明确所指的现实战略构想。和谐的对立面是失衡,而严重的失衡就是断裂。可以说,尽管在理论上和谐社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但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这样一种均衡的利益格局是和谐社会最主要的基础,也是关涉到我们这个社会未来前景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65.
《什么是文明》的演绎逻辑与讨论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文明》的演绎逻辑与讨论语境孙立平一.《什么是文明》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盛洪的《什么是文明》(以下简称《文明》)在《战略与管理》(95.5)发表以后,在学术思想界引起相当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一般地说,一篇文章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  相似文献   
66.
一种培育中产的现实可能性和谐社会不是没有贫富差别的社会.更不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但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在最低水平上,这个比较合理的社会结构至少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中产阶层占有一个相当的比例;社会的下层有一个过得去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相对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  相似文献   
67.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国内外学术界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和认同,社会建设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中国成功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之后,我们即将迎来北京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北京的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经验。为此,本刊以社会建设为专题,选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8.
由于教育费用的昂贵和就业困难,导致大学生农村生源逐年减少,一种“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一些地区滋生。  相似文献   
69.
为什么不同的政策到了下边,鼓捣鼓捣后大体的政策效果就差不多了?哪怕是一些看起来针锋相对的政策,到了地方,得利的都是同一群人。  相似文献   
70.
以社会重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重要转折,即由过去的单一中心时代转向多中心时代。这种转折是根本性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单一中心的社会中。在改革前,我们这个社会是以政治或阶级斗争为中心,于是整个社会都成了阶级斗争的舞台:政府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工厂要抓革命促生产,就是街道居委会也成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层单位。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的一切都要笼罩在政治斗争之下,甚至家庭和个人的私生活都在不同程度的政治化。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