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基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俊华 《学术研究》2006,(11):37-41
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相表里,和谐文化以传统为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许多和谐基因,如身份认同、以人为本、多元共存、活态发展等,挖掘和整理这些基因,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广州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艺精湛,是岭南民间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与北京牙雕、上海牙雕鼎足而三。2006年入选围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83年,在广州附近的佛山河宕新石器晚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原始的象牙制品环、梳形手饰和一件形似喇叭、薄如蛋壳的象牙饰物,表明广州牙雕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同年,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了当年南越王宫廷工匠制作的象牙篆刻印章、金扣象牙卮及小型玩赏物等,表明秦汉时期广州牙雕有了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广州牙雕日益…  相似文献   
13.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持续已近十年了,在学者的广泛参与下,它已从政治层面转向了学术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传统学科的发展革新和学者的安身立命等需求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化,即依据传统学科体系的视阈分层、对象分化和条件分用的规律和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类型为学科骨架和形象,以代际传承的精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建立独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剧本的生成与分化问题,指出:作为服务于戏剧扮演角色的一种记录,剧本是人类角色装扮需要与记录能力相结合的产物。在表演复杂化、审美倾向分化和记录方式多元化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剧本发生了口述本与书面本,提纲本与全本,场上本与案头本,关目本、穿关本、曲谱本与动作本,全本与折子本,文人剧本与艺人剧本等多元、多层次的分化。剧本生成与分化研究是古代戏剧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纠正“剧本就是戏剧文学”、“剧本,一剧之本”等偏颇观点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最近,拙作<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笔者在深感荣幸之余,对自己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重思考了一番,由此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发表出来,请大学指正.  相似文献   
16.
陆丰皮影是流行于广东陆丰及其周边地区的剧种,是我国三大影系之一的潮州影在大陆的唯一遗存,也是南派皮影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遗产价值,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和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我国影戏艺术历史悠久,最迟在唐中叶影戏已经形成,至宋后逐渐兴盛,产生了三个主要流派,即滦州影、陕西影和潮州影。迄今有关潮州影的最早记载是明嘉靖刻本《荔镜记》传奇,清乾隆时周硕勋纂修的《潮州府志》“风俗”条也自皮影演出记载,表明最迟在明末清初潮州影已经十分兴盛。一般认为,潮州影是宋…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高等师范如何改?这是高等师范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本文认为高等师范改革应该突出自己师范特色,并把师范特色落实到具体学科教改中。具体到古代文学教改,首先就要改革教材,使学术性教材向师范性教材转换;其次,改革教学模式,使古代文学教学从传统重知识传授型向重思维训练型转换,从“块状”模式向“条块结合”模式转换,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师范性转换;最后,做好考试改革,使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更加科学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俊华 《学术研究》2006,(9):117-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因而,为了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价值和形态等的整体关注,它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遗产学领域,而且为传统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思维方式,使传统学术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都将面临一场革新。就文学遗产的研究而言,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重视那些非文本、非物质的活态的文学现象,从价值思维、形态思维和传承思维的角度,加强对文学史的多元研究、生态研究和传承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世界范围内非遗保护日益兴盛,从立法、普查到建立代表作和传承人名录,再到各种形式的展演、展示、展销、讲座、培训、论坛,本世纪初兴起的非遗保护,连同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启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遗产时代",也给非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如中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等,非遗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被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和民族文化身份的符号而得到宣传和保护,或者被视为国家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而得到利用和开发.非遗的内涵和价值正被人们重新认知,并促使人们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其合理利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结论认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概念内涵与分类仍在动态变化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目标谨慎界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旅游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异类环境,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发展过程必然会面临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或者被旅游利用,本质上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调适自己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多样,不同类型及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存续的方式和功能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情境与场景抉择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