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24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500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当前,世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给中国企业家带来的要求和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我国的企业家当务之急应是清醒头脑,抓紧时机,认真调整、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以便在强手林立中,立于不败之地。正确的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前提。今天,我们的企业已普遍陷入无战略危机。实践证明:谁拥有正确的战略,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城市郊区农业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等构成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条件。然而,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不协调、小城镇规模的过小、环境污染等又抑制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决定了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走向,必然是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三集中”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宏观调控的城市化进程,会使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党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干部能够经得起严峻的考验。但也有个别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经不住诱惑和考验,丧失政治信仰,把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这一崇高信念抛在脑后,追求金钱,见利忘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一些高级干部的手中都握有较大的权力,他们的言行对社会有极大影响,他们这个群体稍有越轨,就会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党中央对解决党风不正的问题态度明确,措施坚决,收到了明显成效,但党风不正的问题仍然存在。个别党员干部的腐…  相似文献   
14.
谈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戴宝德赵大兴做为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工商行政管理文化是推进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工商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重要途径和办法,是监管好社会主义大市场和行政执法任务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王韬科学形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韬 ,其在科学史上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参加了数本科学著作的翻译与撰写 ,彻底推翻了“西学中源说” ;他还对科学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开设新式学校 ,学习自然科学 ,进行科学教育实践 ,并把科技作为他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开启了维新改良的社会思潮 ,推动了晚清社会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从“现代性”的主体向度评价“清末新政”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客观作用,同时扼要分析传统政治统治不能利用合法性权威引导中国社会转型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绝然不同,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中国被迫纳入现代性发展轨道的历史条件下从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起步的。从承继的关系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若干精神有所反思和张扬,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又是在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学基础上开始建构的,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着相当的差异。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发轫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在之后的岁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审美观念强有力的两翼,即审美自由主义与审美功利主义。审美功利主义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但审美自由主义也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民族决战和阶级决战的关键时刻,对审美自由的向往仍然被顽强地表述着。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萌芽和发展到1949年告一段落。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西方美学思潮和理论大量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生成和定型,尤其是为后来发生的若干次美学大讨论准备了人才和资源。就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基本特点而言,美学问题始终是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企业级的大型软件开发中,严谨强大的Java异常处理机制为软件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了软件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容错性和开发效率。深入分析了Java异常处理的基本机制及语法结构、总结了异常处理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探索了EJB中异常处理的方法,并给出了其关键技术、优化策略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中华民族特别是一亿多中原儿女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建设成功可以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方面须制订和采取有力措施,大量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才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确保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20.
从过往的历史变迁之迹中寻找某种历史演进的启迪,是人类文明创生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是如此的快速和剧烈,使得任何置身于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人,在短时间内恐都难以获得某种超越性的认识,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的论争。单说究竟何谓“现代”、何谓“中国”、何谓“学术”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由于立说的立场差异和持论的理据各别,就产生了无数的分歧。如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让我们的反思超越种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发现某种至今尚未被“发现”的“历史真实”呢?戴登云教授的《究竟该如何反思“现代中国学术”?》一文试图作出新的努力。该文认为,当代学界对“五四”以来学术思想史的反思,之所以常常呈现为一种无效的反省,是因为受到了如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在思想视野的层面,无法在种种现成的思想视野(这些思想视野包括:“普遍/特殊”“全球/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多元文化”“文化守成/创造性转化”“体/用”“经验性的中西古今融通”“现代化”“现代性悖论”等等)之外,建构出一种新的思想史视野。二是在学术观念的层面,未能有效地化解“学术—思想”“科学—人文”“专家—通人”“学术—政治”“西化—自主性”“全球化—中国特色”“求是—致用”之间的双重性张力和“传统—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连续与断裂。为此,我们必须建构出一种有关究竟何谓“学术”的自明性认知,并对之作出本源性的论证。具体而言,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三分”观:“一种对象化的知识探求、一种自我存身于世的合法性论证、一种对本源之‘思''的遮蔽与解蔽”,并勾勒出了如下一种学术思想史视野:学术范式的变迁与转型,从表层看,即学术观念、学术方法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型;从深层看,则意味着世界观念的转变、历史观念的变迁、文化整合机制的变革和表意范式的新变。根据这些洞见,该文对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化解中西古今之争,并建构出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史视野的可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效应,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居功至伟。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表意范式———现代白话文。这种新表意范式的精神动力和理论依据,即现实主义。为重新彰显现实主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勇教授的《五四时期写实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一文,在百余年来中西方文论的“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的论争语境中,重新钩沉了五四时期新文学健将们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理论谱系,再次重申了评价一种文学主张的基本标准,深入批判了形式主义的偏至。该文指出,尽管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极为拙劣的美学,但是针对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以及文学史上出现过的任何其他文学流派,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的是,用历史主义的标准来评价它们,而不是用后来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来评价其价值。历史地看,五四新文学时期的写实主义理论是在一种开放的语境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它的开放形态。它批判传统,打破了旧文学模式的封闭樊篱,使文学可以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它直接参与社会变革而不是在审美王国中自我陶醉。它应合社会思潮、参与思想论争,使文学产生震撼人心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在形式技巧的游戏中自生自灭。总之,一种文学如果无法介入历史和现实,无论如何,它是不可能成为一种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从而获得自身的精神品质的。五四文学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深刻地介入了现代中国的历史,担当了民族国家自我革新与复兴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至今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