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51.
在分析明光市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建设规划的主题内容,引发5点借鉴与思考,即规划应做到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体现传承与创新统一;生态保育和土地整治并重,体现天人合一;功能分区既独立又融合,体现个体与整体统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统一;发展休闲农业,体现生产与休闲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252.
对民间文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但在前两批的申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申报工作的重心未能放到文学作品本身.因此,深入把握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从文学作品的承续、流播和再创造的角度出发,确定具体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有效克服多方争抢、历史考证与文学创作混淆以及重申报轻保护等弊病的关键.同时,通过建立社会调查制度、专家评估制度和预备期制度,以提高申报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253.
海外华文文学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传播内涵,一方面,同语种的语言表达形式消除了文化隔离机制的藩篱,另一方面,又以作者生存在海外而形成的探究本能与文化环境的间离效应,为华文作家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创造了特殊的条件。他们能够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掌握汉语的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实发展,同时,又能运用在海外生活的直接经验,为本土读者展示生活在别的国度与地区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的异质性与新鲜性。华文文学在具体的创作形态上有瞩目海外的倾诉型、注目本土的回望型和兼顾两地的往返型这三种不同的类型。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为促进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4.
文章利用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搭载的联合分析随机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育龄人群对虚拟情境下他人生育潜力的评估探讨了生育规范的潜在差异和影响机制,并考察了其人群异质性。研究发现,个体对生育规范的认知具有可变性。经济资源对二孩与三孩生育潜力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育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明显的消费品属性。照料资源的可及性有助于提升生育潜力,其中有长辈提供照料支持对二孩和三孩生育潜力的刺激效应分别约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12.5万元和6.29万元;低价的市场化托育服务对二孩生育潜力的提升作用均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13.86万元,但对三孩生育潜力而言,低价公立托育服务的提升效应明显高于低价私立托育服务,二者分别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8.87万元和6.61万元。性别偏好在生育潜力评估中的影响已不再显著,反映了传统生育规范的弱化。此外,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和生育意愿的育龄人群对经济资源、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资源的偏好略有差异。文章认为,未来中国的生育行为可能因社会经济特征而呈现明显的分化,生育支持政策需要重点加强经济资源与社会照料资源的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255.
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能源与碳强度成为度量节能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产端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源上在消费端降低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消费端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特征与发展趋势展开综述,结果发现:(1)主要呈现出国家层面研究为主、全球层面研究显著增加、省市层面研究开始出现的特征,且国家或省市层面主要聚焦于中国;(2)相比完全隐含能源强度,现有文献更为关注完全隐含碳强度;(3)研究由不区分终端消费向细分各终端消费发展,隐含在出口中的完全隐含碳强度受到了重点讨论;(4)部分研究侧重于局部,比如深度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的部分经济部门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在生产网络中传输的关键层级;(5)进行完全隐含碳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从时间轴和空间轴展开剖析。现有研究框架未来可以扩展到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