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0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14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140篇 |
理论方法论 | 44篇 |
综合类 | 259篇 |
社会学 | 34篇 |
统计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9篇 |
1973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温宪元的新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 ,近日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站在面向2 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重点选取了四个专题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探讨 ,以专题的形式构成分析框架 ,认真思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和未来 ,这样的视角是很独特和富有创新意义的。一是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政治性和针对性。作者根据 2 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世界形势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 ,选择了面向 2 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 相似文献
592.
风险控制既是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与公司法密切相关。美国公司法判例确立了董事有义务监督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但是,董事义务的法律约束不严,适用范围不清。金融企业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疏于管控,既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微观原因,也使公司和股东遭受严重损失。由于法院的保守立场,股东在危机后提起的派生诉讼难以胜诉。因而,联邦层面的公司法规范成为提升风险控制水平最主要的法律工具。 相似文献
593.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剧论史,在明中叶以前,关于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剧作家及理论界的充分重视。晚明剧坛杰出的戏曲作家兼理论家孟称舜,极大地发展了前人成说,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遵循"尤为其人写照"的基本原则,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主张运用艺术概括、犯中求避、以形写神、"化其身为曲中之人"等具体方法来塑造人物。孟称舜的戏曲人物论既承绪前人,又独出机杼,对金圣叹"性格"论及李渔"全以身代梨园"观点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94.
595.
孟称舜是晚明剧坛杰出的戏曲作家兼理论家。作为临川派嫡裔,他深受汤显祖"至情"说影响,主张"曲贵传情",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表现方法,其剧作也具有鲜明的言情倾向。而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环境、时代思潮以及自身遭遇,又使其戏曲理论和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终走上了一条以情释理、以理抒情的情理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596.
80年代以来学术思想界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新一轮反思,其特点仍然是情绪化多于理性化。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有的只是理想主义和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认识,应立足于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这样一种辩证的视角。重要的是通过对话或互读,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新与创造性转化。同时,对于现代化的弊端及其与人自身不和谐不平衡的现代共处,亦应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597.
598.
时广东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中国革命史》教材和专著编的高潮。至今为止,《中国革命史》教材已达一百多种,专著也有几十部。这一大批成果的出现,为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和研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然而,在这些成果中,有些因仓促上阵以应急需,有些因史料欠缺,考证疏漏,有些囿于前史的束缚,拘泥于形式,因而缺芝新意,带有浓厚的近代史和党史的痕迹,实际上是两者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