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3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古代东、西部百越地名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实际上百越的活动范围曾达今山东南部,赵晔《吴越春秋》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载,勾践灭吴后为了问鼎中原,迁都琅邪(今山东南部),并灭掉了周围几个小国。交阯(后作趾)为今越南北部,这里也是百越之地。《史记》、《汉书》等记载,今云南、中印半岛北部有滇越(乘象国)、掸、越巂等百越支系。《史记·大宛列传》:昆明“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语言种类丰富,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也较多,可以分为濒危语言和濒绝语言两类。造成中国的语言濒危的因素有民族杂居、族际通婚、使用人口少等等。濒危语言在语言使用和语言结构上有其特点。中国的濒危语言对语言史、语言谱系分类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任务有研究语言衰变的特点和规律,探寻减缓语言濒危趋势的办法,积极抢救记录濒绝语言材料等等。中国濒危语言可通过实施以下策略进行保护:借鉴国外经验,立法保护,纳入政府和学术部门的工作范畴,政府拨款立项,对不同层级的濒危语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建立中国濒危语言网站、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建立濒危语言保护示范村社。  相似文献   
13.
围绕语言作用这个话题,根据语言基因材料追溯中国北部、南部人口及中越边境地区人口的生物起源历史,并通过分析百越的族群、语言和风俗习惯,揭示台语民族的种族、语言起源历史。文章还介绍了百越后裔的语言生态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布央语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富宁、广南二县有一支人口不多的少数民族社团,壮族称之“布央”(pu(33)?ja:η~(44),意即语言、风俗与自己同中有异的人。他们在富宁县谷拉乡以及广南县底圩、八达、八宝等乡镇十几个村寨聚寨而居,约1500人。底圩乡央连村的布央人自称pa~(33)ha~(33)(又作村名),壮族称之“央连”(?ja:η~(24)lεη~(31),意为单一的布央人,因为周围只有这一支布央人。富宁县谷拉多的布央人则以他称“布央”为自称。从地方史志、地名和民间传说来看,清代布央人分布在黔滇桂交界地带,人口较多。近300年来由于战乱、迁徙和民族融合等原因,布央人不断式微。今三省区交界地不少壮族、布依族称他人或自己承认为布央人,广西那坡县的壮族则  相似文献   
15.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越及其后续民族族称繁多,对于这些族称的来源、含义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历史、民族学、语言学材料对百越各种族称进行分类,阐释其来源、蕴意。“夷、越、俚”等称谓为越人自称;“瓯、勾吴、乌浒、僚”等称谓源于百越语“人、我们”(兼作民族自称);洞(侗)、仲、撞(壮)等称谓为“田坝”意,“洞人”(蛮),即为“田坝人”之意。  相似文献   
16.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管理,是管理者为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可得到的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目的在于要使每一行为或决策有助于实现既定的目标。要在管理的动态创造性活动中实现目标,有所创新,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是否具备创新的素质是个关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锐意进取,科学创新是新时代赋予现代管理者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的有关叙述广西壮族的著作已经认识到壮族的姓氏特点,如以韦、黄、覃、莫等为大姓,有许多鲜见的姓氏,如闭、婆、侬、尧、鄱等.对于这些特点的形成前人未能作出恰当的解释.今天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壮族姓氏的形成、发展问题作个较好的解答.壮族源出古代越人,越人有名无姓.如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君王有夫差、无余、不寿、孚错枝等,他们都是有名无姓.汉代、三国时期的广西土著已开始使用了姓氏,如黄同、居翁、尹牙、顿奇、衡毅、士燮,他们都是当时广西地区的著名人物.但  相似文献   
18.
汉藏语言声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调,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辨别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功能的称为有声调的语言。全世界大约有几千种语言,声调语言只占其中少数。非洲、大洋洲北部及美洲印第安部分语言也有声调,但是像东亚地区汉藏语系语言(本文简称汉藏语)这样声调历史悠久、数目发达、辨义功能丰富的例子是没有的。汉藏语言声调问题研究历来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 汉藏语言广泛分布于中国及南部周边国家,包括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尼泊尔、不丹及印度北部等,地理上由北到南再向西呈“汉语——苗瑶语——壮侗语——藏缅语”这样一个语言分布的连续体。声调数目分布也沿着这个连续体形成“少(北方汉语)——较多(南方汉语)——最多(壮侗、苗瑶语)——少(藏缅语)”的状态。北方汉语声调多为4—5个,少数地方阴平、阳平合并,只有3个调,如甘肃康乐、山西黎城等。南方汉语声调较多,一般为6——8个。壮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双语类型及其历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类型是双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双语类型在诸种社会人文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转换.从西南地区的双语类型转换看,移民、民族地区治理及西南边疆治理与开发、商贸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民族杂居、婚姻家庭组合、民族心理及语用观念等方面是诱发双语类型转换的主要因素.双语类型转换对语言结构发展、语言使用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是国内外近些年勃兴的新学科,是以植物学、生态学理论结合土著民族地区的植物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展开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们既有理论价值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近些年发展相当快。1987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立了民族植物研究室,揭开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序幕。我国长期以来的民族研究工作重点在于民族识别、社会历史考察等基础方面。但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