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学的阅读活动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环节。读者与本文能否达到和谐是阅读能否得到审美愉悦的关键。读者选择本文由其审美趣味、接受程度决定 ,理想的读者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相当审美感知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并且能把握文学发展的时代脉博的人。在文学阅读过程中 ,读者与本文总是处在一种距离———距离的克服———新距离产生的辩证运动过程中。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说 ,读者视野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从横向的具体运作情况来看 ,读者视野变化的微观过程是不断补充新鲜审美经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巴蜀这一族群复杂、文化多元的地区,其地域性差异的消除和共同性因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地方社会"一统化"与"多元性"因素的激荡,构成秦汉魏晋巴蜀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章发微杨民“舜发于畎亩之中”一章是《孟子》中比较著名的文章。它以历朝历代的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行迹为根据,归纳并揭示出一个道理,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为后世经历艰难困苦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安慰和继续奋斗追求理想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从《人物志》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中关于人才分类和人才成就观的论述 ,结合魏晋南北朝有关人才理论的流变轨迹 ,对比分析了二书的人才思想内容和特征。本文认为 :除了受时代环境影响外 ,个人经历、家族背景以及个人写作动机亦是影响魏晋南北朝人才观思想风貌和文化风格的重要因素。本文进一步指出 ,二书是中国传统官僚士人知人论世思想的产物 ,具有追逐世功和全身避祸的倾向 ,从另一侧面展示出中国古代人才理论的功利性和保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绿色GDP”到“有效GD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DP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值。它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GDP在衡量经济水平时存在着几个重要缺陷:(1)它对所有的生产一视同仁,而不管生产是“有益的”还是“有害  相似文献   
16.
杨民 《今日南国》2007,(4):54-55
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交集的北部湾及其以南海域的南中国海,除了储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动脉。2006年广西提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为这一区域内谋求一个和平共处、互利互助合作开发的平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忠仁表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取决于能否在各方间形成共赢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化学实验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其鲜明、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 ,往往会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求知欲会大大提高 ,从而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结合班固<汉书>对西汉蜀郡"文翁兴学"事件的有关记载,分析班固所持有的中土视角和儒家观念.在东汉"隆儒"时代风气的影响下,班固较司马迁更为关注文化先进区域与落后区域的"文野之别",在历史记述中透露出了"别夷夏"、"进夷狄"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教化理念.班固对汉代"循吏"政治的溢美记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对"文翁兴学"实际情况了解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其人才思想中均具有较浓的杂家色彩.但总体而言,<人物志>兼儒、名、法、道,儒为其道德指导原则,至于思想方法及内容上则以名、法、道居多.<颜氏家训>兼儒、名、道、佛,其中儒家是主流,其余则为支流.二书"兼综驳杂"的杂家风格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其作者刘劭与颜之推的广综博学和对前人丰富思想遗产的继承以及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现实环境.<四库全书总目>将二书列入杂家,确有其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