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长卿曾自称为"五言长城"。"五言长城"究竟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般人认为指五言中的长篇,也有人认为指五言中的短篇,即五言近体。实际上,"五言长城"应该理解为刘长卿对它的偏爱、实际创作数量的众多以及对其五言诗价值和艺术成就的倚重。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唐五代词研究空前繁荣.本文选取这一时期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2年来的唐五代词研究论文情况进行总体回顾.在一般性的数量统计的基础上,着重对这十年的研究特色,如研究的总体趋势、理论创新、热点与重点等进行客观梳理和描述,以期有助于今后的唐五代词研究.  相似文献   
23.
“三”是中国人喜欢使用的数字,究其根源,实滥觞于《周易》概括的天地人“三才”观。这种独特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表述世界的思维特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已演化为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这种“崇三”的情结,《水浒传》中有太多的表现,在诸如人物叙事、器物用语、时间用语、韵语、习惯性套语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三和三的倍数的偏嗜。这种审美偏嗜,集中透露出作者无处不在的审美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民族审美心理,其有意无意中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而这或许就是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带给我们经久不衰的审美愉悦的密码之一。  相似文献   
24.
叶梦得与晁补之、张耒、苏过等众多的苏轼追随者和后人有着深厚的血缘、学缘和情缘等关系.叶梦得的学术旨趣受到苏轼及其门人的深刻濡染,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苏门特色.  相似文献   
25.
元代文坛“中流一柱”胡祗遹对李白、杜甫是并尊的。他一方面尊崇杜甫的诗艺和情怀,另一方面也能客观指出杜诗雕鑴作为的瑕疵;他一方面尊崇李白的高蹈奔放和自由浪漫,另一方面也对李白雄放其词而忽略政教的诗风略有微词。不过在胡祗遹的内心深处,更向往李白超逸脱尘的生活,有一种明显的“谪仙”情结。  相似文献   
26.
百年杜甫研究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即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无疑,改革开放之后是杜甫研究的高潮期与高峰期,成绩斐然。百年杜甫研究的成绩概而言之有:杜诗文献、文本及杜甫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杜甫生平、思想、个性及人格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甫文学思想与诗学理论批评研究;杜甫对前朝文学文化的学习、继承、评述及后世对其诗歌的接受、传播以及杜诗鉴赏、普及、传承研究;比较研究;域外杜甫、杜诗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文化研究;杜学与杜诗学的建构;各类研究综述、概述;有关杜甫研究的团队、平台、阵地建设。百年杜甫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复研究是主要不足之处。需要拓展的方面:一是大量宋元明清杜诗笺注、笺释等文献的整理;二是大量宋元明清杜甫及其诗歌的诗话类、笔记类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三是大量域外杜甫研究的梳理;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五是大众化视野下的杜甫文化与杜甫精神的普及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27.
叶梦得与苏轼门人、后人及其追随者有着复杂的情缘、学缘和血缘关系,叶梦得心中有浓郁的“景苏”情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刻意规模苏轼,特别是其《石林词》与东坡乐府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清旷、达观的词风以及直接隐括苏轼诗文入词,用东坡词韵乃至词意作词,善于点化前人诗文典故,在“以诗为词”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已初露“以文为词”的端倪等方面,均体现出一种的特殊的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28.
苏轼远谪海南三年,创作了大量带有海南“印痕”的诗词.诗词中大量描写了海南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其身心融入海南,蕴蓄黎民海子情结.这些众多的海景、海情、海韵、海味,在苏轼诗词中显得分外抢眼.苏轼诗词中的这些海味作品,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苏轼在个人的不幸中洞开了生命的张力,为海南的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9.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一部《周易》的发生、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史。《周易》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如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知几识时与与时偕行、明于忧患与进德修业、立诚迁善与中正和合、屈伸通变与求同存异、生生不已与安节之亨。这些智慧是我们今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践行。  相似文献   
30.
贯云石虽为少数民族作家,但他对汉文化非常热爱也十分熟稔,其散曲中就有不少易学思想,如对阴与阳、乾与坤、龟与占卜、三阳交泰等的认识与表达。通过对贯云石散曲中的易学思想的解剖,让我们洞见了一位少数民族文学家难得的经学素养,更为我们多侧面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贯云石的散曲艺术魅力提供了一座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