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吴功正先生把70万家的《唐代美学史》的撰写视为自己学术长旅的第四次弹跳。而一部美学史著作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其一为“关系”,其二为“交融”,其三为“流变”,从以三方面入手读解,指出《唐代美学史》是一部大气势、大境界并有大突破的大部分头美学史著作,是作者新近推出的一部由思辨美学走向艺术美学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22.
盛唐盛世不仅仅表现在国力的异常强盛上,其最不同于其它盛世的一个突出特点,即社会的全面和谐:人与文化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盛世全面和谐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形成了盛唐特有的休闲风气,从而致生出诗人的休闲状态及自然情怀。国家兴而山水兴,故而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山水诗的美学形态,形成了盛唐诗人所特有的话语系统和诗歌高潮。  相似文献   
23.
名词的并置复叠,是盛唐山水诗派在山水诗创作实践中新建立起来的一种语言秩序,也是他们的语言意识觉醒的一个显著标志。这种独创的语言策略和语言范式,强化了名词的独立状态和汉语言的画质效果,适应了盛唐山水诗人"物象原样兴现"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的自然通脱、简约丰韵的美学理想密切相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诗群运用这种语言策略,增大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魔力。  相似文献   
24.
西部民族地区媒介问题的研究应关注区域脱贫发展的紧迫任务和背景。建立描述指标,置于媒介大环境的场域中,从媒介技术层面和媒介接触层面展开的分析认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媒介技术环境尚未完全形成,新媒介空间缺失较大;媒介主导形态处于滞后位置;媒介覆盖呈现明显分层性;媒介效能处于低端水平。总体来看,与当前媒介融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存在距离。各级扶贫战略将技术环境作为媒介建设的重点,定位于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脱贫,应对了区域经济提升的中心任务,符合扶贫的阶段性需求。但这一建设方向与区域群体媒介自觉意识和媒介运用能力总体偏低的现状之间存在偏差。扶贫战略和政策中应加大对区域群体媒介整体素质提升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5.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6.
负罪意识是王维个性心理的深刻内容,因负疚而引发的向善的忏悔精神则是其生命状态的最重要特征。王维一生始终辗转于忏悔和救赎的精神跋涉中,而在灵魂的深重叹息中了此一生。他在对自身罪恶的自觉清算中,表现出对于旧我的奋力超越,而其人格人品也在这种超越的精神运动中得到自我完善的新生  相似文献   
27.
正《南通》的编撰与出版,是南通文化的重大成果,是南通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强的巨大创获,也是南通文化建设的一个时代精神鲜明的高标,充分反映了南通人对文化软实力的认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的文化自觉。《南通》宏大叙事,工程浩大,对南通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全面展示,具有文化的厚重感。一是大架构。这个框架从两个方面看:其一是书的构架。全书四十余万字,照片百余幅,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这是可以直观的厚重。全书以三大篇为块面分割,分为"历史篇","专题篇"与"展望篇",这三个部分互为相关,形  相似文献   
28.
通过田野调查,引用调查对象谭振山的第一手口述资料,描述并介绍了“谭振山民间故事”的讲述现状与传承困境。通过“给故事家讲故事,构建故事讲述情境”的实验,尝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发展策略,为解决当下民间故事的传承困境提出个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29.
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中“童年出家”、“佛祖赐名”等故事素的出现与该地区宗教民俗生活息息相关。还原故事生成的文化语境,民间口承叙事往往成为地方风俗和历史的直接注脚。故事文本是特定区域内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是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30.
唐诗研究30年的历程分3个时期,由兴奋期、拓展期到新变期,其成果及经验,最突出的标志是文献资料建设的几乎无所不包的深广;最深刻的变化,是视野的宏观化和思维的多元化;而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则是多注意整体的、宏观的把握,自觉跨学科的、整合性的研究.唐诗研究30年的态势及走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诚然也存在发展中的不足和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