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耿林莽散文诗创作30年分为三个时期,即中年投入期、晚年变法期、耄耋化境期。耿林莽的散文诗创作求新求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的是形式、技术、题材、旨趣,不变的是诗中都有一个"忧郁"的内核,是悲悯情怀、深刻思想与适度先锋形式所构筑起来的忧郁美。因其"变",耿林莽的散文诗不重复自己而不断创新,给人以日新日鲜的无穷活力;因其"不变",耿林莽的散文诗以其主导风格的不断延续、始终如一、经久积淀,而使其"忧郁美"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在形式更加生动,表现出特有的风格印记。  相似文献   
92.
因为王、孟诗风有着外在的相似性 ,前人对王、孟关系多有牵强发挥。其实 ,王、孟的朋友关系很是一般 ,二人之间更缺少比较深入的交流 ,他们在诗上的赠答也仅有一个来回。二人的赠答唱和诗不仅提供了抵达诗人心灵世界的捷径 ,而且泄漏出二人的性情、襟抱和灵性上的差异。因此 ,尽管二人对隐逸和山水有其相近的趣旨 ,而气质和诗风却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93.
《学者闻一多》在展示闻一多的研究领域、成果和方法时 ,述评结合 ,从“真、善、美”全视镜探进 ,在思辩的过程中体验对象的鲜活性 ,以感性的描述呈现理性的感悟 ,而以理性的思考介入感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94.
中国哲学的德本思想 ,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形成了以解决人生实践为宗旨和目标的价值批评 ,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人伦理性、价值理性和社会本体论特征。先秦的德治观 ,直接转化为文学批评上道德形而上的内在含义 ,使中国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原型本体性质 ,也反映了文学接受处于实用阶段时人们的价值期待。德本精神派生出来的“比德说” ,使中国文学批评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道德一体的层面来观照和评价 ,因此形成了文学批评以德为本而物象比附的审美定势 ,而不会以类似西方文学批评的理性形态出现。这种德本批评 ,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 ,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 ,并内化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5.
去年初胡乔木同志有一篇很大的文章①讲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文章阐明了 为什么我们反对人道主义的抽象宣传,反对人道主义的唯心主义,而我们又要求对的人道主义。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解决 了许多问题。后来又读了邓朴方同志在1984年10月10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上的讲话②,对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历史实际,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在此期间,也听到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有人说历史唯物主义讲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现在我们社会主 义中国,推动我们社会发展的是什么?不会是阶级斗争,那是…  相似文献   
96.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哲学,这也标志着一场宗教革命的彻底成功.禅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内涵,助长了盛唐人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肯定,顺应了盛唐积极事功的时代本质,适应了盛唐思想解放、人性奋扬的时代精神.禅宗对语言和思维的解构,使习常的语言失范,习常的思维失效,契应了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也契合了染禅诗人的创作机缘.盛唐盛行以清幽虚空为特征的山水诗,是诗人性格中与雄杰豪迈所互补的另一种人性的流露,是盛唐气象中与阳刚壮放所共存的另一种意蕴的展示.盛唐山水诗,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清幽平淡的自然美学气象,虽然看不到时代激动与喧嚣,却与盛唐精神在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与盛唐的四海晏然、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形成互相映衬而又互相生发的另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97.
王志清 《经营管理者》2013,(26):339-339
<正>幽默存在于我们没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收音机以及电脑网络等接触到许多幽默。但是究竟什么是"幽默"呢"?"幽默"是一个外来词,它的原型为英文单词"humor",表示"可笑的"、"诙谐"等意思,最早于1924年被林语堂引进中国,根据音译翻译成中文"幽默"。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玩笑"等意思。幽默是一种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起很大作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8.
盛唐的城市化进程与诗歌回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城市迅猛发展,规模建制空前宏阔,使几乎所有的文化精英都带着渴望和憧憬涌入大城市谋求人生发展.全新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生态变化,也彻底改变了离家者们的身份,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内心生活.然而,士人在获得发展和机遇的同时,农耕民族所特有的对故土自然的深厚感情而产生的狭隘,又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无所归属的飘泊感和出"家"的寄居感,从而使"回归"成为他们构筑精神家园的一种意义选择,成为一种时代文化心理的基本倾向和结构特征.他们"回家"的深刻需要在归而无归的情况下,便转化为一种对于山水自然的酷爱和向往,而他们从山水自然中寻求精神体验的实践,则具有了"回家"的意义.回归主题是盛唐诗歌魅力永远的辉煌交响,这些诗的回归主题,又往往通过怀人思乡的形态来传达,把"归"的思想含蓄其间.  相似文献   
99.
王维模式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仕与隐"、"生活与艺术"、"诗与禅" 3个"二难"消解;"王维模式"于诗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在意境的创造上获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功,艺术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了诗歌中各要素关系浑成的难题,将诗歌导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使中国古典诗歌更切合诗的本体特质,强化了民族艺术重"言外之旨"、"象外之象"的境界,培养了国人在创作与欣赏上追求暗示和整体感应的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100.
郭沫若早期美学观受到雪莱美学名著《为诗辩护》很大影响。郭沫若把雪莱强调的想象、感情情调结合起来,再加上雪莱所说的"诗的才能所含有的"本能性与直觉性"以及"武断地由想象产生的"语言,构成了他认为是诗的"本体"的几个因素。郭沫若的艺术社会职能观,在总体性的性质和特点上,同样受到雪莱明显而直接的影响。然而郭沫若也并没有以学院派的方式完整地接受雪莱的理论体系,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