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0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章从代际职业流动和代内职业流动角度,分析先赋因素(如家庭背景、户籍制度、所有制等)对职业流动的影响,从而折射出职业流动中的一些不平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因素对就业分配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对职业的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限制以及结构性限制依然存在,从而产生社会不平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研究,文章在政策层面提出了首先要改变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问题,才能缩小社会不平等(包括收入差距),而职业流动起点上的不平等要通过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和社会保障来解决。  相似文献   
32.
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六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形成如下六点认识: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33.
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专业和专业人才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快速发展的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4.
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4  
80年代以来发轫于北美大陆的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 ,可以看作是对技术型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的一种反动。思想渊源于杜威的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 ,之所以能够在 80年代兴起于北美大陆并迅速扩展到世界 ,与教育改革广泛而深入的展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演进、认知心理学的勃兴和教师思维研究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以及行动研究运动的前期工作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符合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有助于解决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因而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5.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总被引:359,自引:0,他引:359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假设90年代中期 ,有研究者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社会群体特征做了如下五点概括 :1 以寻求就业、增加收入为主 ;2 以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较强就业能力的农村知识青年为主 ;3 处于常年流动状态 ;4 不为城市所认同 ;5 通过自组织实现流动。还有研究者认为 ,农村流动人口在 80年代以寻求就业为主 ,而到 90年代则转变为以寻求增加收入为主 (杜鹰、白南生等主编 ,1 997)。这些概括显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却忽略了其他一些特征 ,比如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农村流动人口不为城市所认同 ,但是农村流动人口又是如何认同城市的呢 ?…  相似文献   
36.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城市化而来的多样化变迁,对过去国家垄断需求满足的体制和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此为公民社会的滋生、发育和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仔细探究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不难发现,不仅卷入城市化的人群庞大,而且方式多样,从而也出现各种各样的公民社会实践,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一些原先没有的民间社会组织涌现,以满足多样化城市化人群的多样性需求,比如由农村流动人口自己组织的维权组织、商会、同乡会,还有一些城市居民组建了一些民间组织,去帮助作为弱势人群的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社会,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日益增多的民间组织首先是弥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带来的服务失缺,因此更多的是与政府合作;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获得与政府、企业老板和城市居民有一定对话能力,以更好促进利益均衡和社会公正.正是在这样的带有一定张力的合作中,展现出城市化中的公民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局限以及中国公民社会实践时间短等原因,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还比较缓慢,还没有成型.不管如何,公民社会实践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7.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了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跨世纪扶贫的战略选择与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8.
39.
对当前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几点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对社区内涵、社区建设的途径和社区建设的目标的讨论,指出现阶段社区主要存在着参与不足和整合不足问题,解决好社区参与和社区整合的问题是现阶段社区建设的方向。在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两大主要内容,两者联系紧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区管理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在落实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社区的价值性,反过来会更好地落实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建设具有很强的价值取向,满足人们的生活价值需求,也是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性,呈现出人们生活的共同性和公共性,正是这种共同性和公共性体现出社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0.
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改革开放以来 ,“温州模式”一时为全社会所熟知。一提起这个模式 ,人们自然会想到费孝通教授的著名概括“小商品、大市场”和“家庭作坊式生产”(费孝通 ,1998:196-2 16)。这一模式的运行是如何得以进行和维持下来的呢 ?我们觉得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比对温州模式内涵的阐述更具有学术探讨价值 ,因为这个问题反映了温州人如何构建温州模式的机制 ,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反映了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建构关系。温州模式中的“大市场” ,不限于 80年代在温州涌现的 10大著名专业市场 ,而是指撒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交往网络 ,也就是我们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