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12.
农户贷款难、融资需求不足给农户的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制约。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呈现多元化,不同农户面对不同的金融需求会选择符合自身的金融主体。不同的金融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选择不同的借款者。通过研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与农户的静态博弈来找出资金供需的最优抉择。根据对浙江省资金互助社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金融政策提出破解贫穷农户融资难的相关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把“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我国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及一些倾向性地方政策,正在削弱和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运行的根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方面要坚定“三个自信”,从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观念转变上夯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运行基础;另一方面,应按照“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思路和“长久不变”的原则,着手构建长久不变的制度体系;同时,处理好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和发展农户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4村70多年变迁发展历程的资料分析及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感知和反思经典案例蕴含的经验,抽象分析了村庄变迁发展诸要素之间存在的必然、本质、较稳定的关系。认为:农业环境恶劣和极端贫穷困苦等不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村域发展动力;村庄兴衰沉浮是村域领头精英和创业农民群体行为顺应时代潮流与否的结果;“责任制度-大寨精神-创业农民群体效应”相融合能够保障集体生产效率。这是经典案例蕴含的中国经验,其中具有一般性的规律是:村域经济活力由村域资源环境、“制度-组织-精英”活力共同决定;村域经济水平及贫富分化与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新经济体发育及相融程度正相关;村域支柱产业的多样性、根植性对村域经济韧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需要坚持和弘扬大寨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乡村建设思想史脉络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和实验活动,是现阶段中国新农村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及陈翰笙等代表的"中国农村派"的思想以及实践,经过了革命和风暴时期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初步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新兴起等几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和社会实践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是我们总结、归纳和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渊源和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德州“两区同建”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提供了范例。它启迪我们:新型城镇化应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解决当前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城市病”;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该用足用好“小城镇、大战略”,促进“三农”现代化,缩小而不是扩大城乡和工农差距;新型城镇化应当考虑打破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从根本上化解日渐凸显的、由征地、拆迁等诱发的社会冲突;新型城镇化应当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政村治”格局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制度配套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湖北汉川、老河口两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全省及样本县、乡(镇)和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粮食主产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讨论了村级集体经济干预发展的方式、成效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追寻万秀村的历史印迹,探讨村域集体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其运行规律。研究发现:宗族公有和村社公有是宗族共同体和村社共同体维系运转的历史产物;农业经济中的互助合作运动及其制度变革是成功的;公社体制下的农业经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这一体制下的村域工业副业经济远不如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双层经营体制下,村域农业经济空前发展,但村域工业经济发展并不顺利;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房地产租赁和服务业上升为村域集体、尤其是城市文明辐射范围内的村域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乡村建设,中央权力日益式微,“乡村自治”成为主要路径,并延续了传统的士绅治理模式,但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使传统的以地方精英为中心的社会整合秩序遭到破坏。20世纪20~40年代,国家和社会均弱,主要靠外部资源输入进行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知识分子领导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农村复兴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乡村建设运动,则被整合进各自的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势推进“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传统的国家、士绅和农民三角关系变成国家和农民的双边关系,由于资源输入城市,乡村建设基本停滞。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社会自由发展空间增大。为破解“三农”困境,国家在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政府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获得大量政府资源。未来乡村建设应正确摆正政府角色和职能,充分发育“乡村社会”以制衡政府扩张;应与文化建设相为表里,进行包括制度改革、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深入村域实地调查和入户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撤并建制村对村级组织建设及基层治理的影响,探讨了取消农业税以后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向下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公益事业建设需求、经费来源和投入机制问题,并就公共财政如何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和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