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65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暖通空调的普及,以及相关功能的增设,对暖通工程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暖通施工,经常遇到各种技术问题.本文将在分析暖通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讨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施工要点,以提高暖通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2.
王桂新  魏星 《科学发展》2009,(10):38-57
人口转变是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规律,率先在西欧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显现。随着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西欧人口出现了死亡率率先下降,随后生育率持续下降,自然增长率稳定在低水平的人口变动规律。兰德里(A.Landry)、汤普森(W.Thompson)在总结多个国家人口死亡率、出生率规律的基础上,分别在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提出人口转变理论,即人口发展由原始阶段向现代阶段转变(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与演进过程、根源、机制及后果的规律。人口发展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人口转变以社会经济条件的根本性变化为前提。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是人口转变的内在动力。同时,非经济因素作用,如社会变动中教育、宗教、道德、婚姻、家庭、心理等因素也对人口转变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依据现代人口转变理论,对上海的人口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邻邦国家,两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历来源源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中国迁向日本的国际“人流”,增长迅速,规模空前,已成为日本入迁国际人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目的是考察80年代以来迁入日本的中国人的数量增长、国内迁出地构成及其在迁入国的地球分布变动,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24.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地域结构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的地域结构变得复杂。用传统的定性方法分析、把握比较困难。本文主要采用多变量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对80年代后半期(1985~1990年)省际人口迁移的地域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根据因子分析方法,分别从迁入地群和迁出地群出发,提取了省际人口迁移的迁入地域和迁出地域;再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根据提取的迁入地域和迁出地域之间人口迁移的相似性,分别组合、划分成人口迁移圈,并确定出其迁移中心地。  相似文献   
25.
王桂新  魏星 《人口研究》2006,30(5):64-71
本文主要根据上海市1996年和2001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基于工作地的从业劳动力数据,采用GIS技术和模型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1996~2001年间上海从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特征,发现上海从业劳动力分布总体上呈都心区密度最高、由此向外依次降低的基本模式,以及都心区密度下降、周边地区上升、从业劳动力由都心区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的均衡化变动趋势。但第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分布变动有所不同,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较大范围的单向均衡化变动,第三产业则表现为在距离市中心15公里圈内由都心区向其边缘区扩散、15公里圈以外地区特别是远郊区则反呈趋向中心城区的集中化变动。从业劳动力的这种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上海可持续城市空间的重构。  相似文献   
26.
城市新移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兴事物,通过对我国城市贫困救助及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考察,重新构建了城市新移民的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机制的目标不同,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已经有了相对固定住所和工作的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应该是通过规范的、系统的制度来保障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正常的社会保障。对于短期务工、常年流动的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是进行贫困救助,帮助他们在没有收入、没有工作、发生意外伤害的时候得到援助。  相似文献   
27.
中国人口迁移弹性与劳动市场转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移行,中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控制政策逐步缓和,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移民对迁移的选择的自由度都逐步增大,人口迁移日将显示出“市场经济化”的特色。一般说来,迁移人口大多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的迁移又几乎都与劳动就业相关,所以人口迁移与劳动市场之间往往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日趋活跃、渐呈“市场经济化”的人口迁移,没有相适应的劳动市场,“市场经济化”的转变和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一关系,通过对人口迁移、特别是人口迁移收入弹性的分析,来考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市场的类型、特征及其转变。 1.人口迁移收入弹性与劳动市场类型的一般关系 (1)人口迁移弹性的含义 如果把人口迁移量看做是被说明变量,把影响人口迁移量变化的因素看做是说明变量,那么人口迁移弹性就是指人口迁移量的相对变动对影响其发生的某一说明变量相对变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反映程度,其定义式可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28.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29.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外来人口常住化的趋势,很多外来人口的子女会随之一起迁移入城,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外来人口愿意选择在其迁移地建立家庭、生育子女。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这必然会带来外来人口生育、子女居住及子女教育等严峻而紧迫的问题。上海市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其容纳的外来人口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对外来人口生育、子女居住及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0.
人口与发展:上海、东京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通过对上海、东京两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考察两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异同 ,并总结和借鉴东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人口与发展的经验 ,为促进上海的人口与发展、早日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 ,上海、东京两大城市的人口动态 ,已不适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两大城市在两国的中心地位 ,也已出现相对下降趋势 ;而且上海与东京之间尚存在“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城市”的明显差距。为了实现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 ,借鉴东京人口与发展的经验 ,上海的人口与发展战略及政策 ,应该考虑逐步实现由重对外(人口入迁 )控制向重内部 (人口分布 )开发、由重以控制人口入迁防止人口压力向重以促进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拓展人口容量消解人口压力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