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1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7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54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153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502.
儒家伦理价值观其表现蕴含于儒家伦理思想中 ,主要可从儒家重义、好仁、守礼、求中诸方面说明。儒家伦理价值观以伦理原则作为评价社会人事、万物的根本价值尺度 ,其形成原因可从儒家“天人合一”伦理哲学世界观中得以说明 ;其更深层根由 ,还须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中寻找 ,从根本上说 ,儒家伦理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反映 ,是在其基础上产生并服务于这种政治、经济制度的  相似文献   
503.
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姚文放虽然就思维水平而言,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存在着抽象思辨不足、逻辑论理不力的欠缺,但是对此又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戏剧美学的思维方式仍然不乏思辨的成分、逻辑的因素,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出较强的思辨色彩和逻辑力...  相似文献   
504.
姚文放 《河北学刊》2007,27(5):104-107
陈伯海认为,中国文学传统形成于一次次转型之中,转型并不脱离传统的建构,而是传统演进的重要表现。朱德发认为,在中国文学向现代的转型中,更应当关注文学内容的转型,同时明确文学转型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学样式都发生了转型。姚文放探讨了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认为文学传统常常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阐释和再创造中发生偏离和变异,文学的发展就是在传统的转型中完成的。方忠认为,中国散文到五四时期发生了重大艺术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创作的主体意识、本体意识、流派风格、语言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505.
本刊讯近日,由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与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课题研究,通过了劳动保障部科技办组织的专家评审和鉴定.  相似文献   
506.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追求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充斥在三大社会治理主体内部的关系约束及互动需求成为目标达成的制度要素。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可以窥见在中国三大社会治理主体的社会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的建设存在着内隐与缺陷,成为社会发展的软肋。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需要通过治理主体彼此的关系构建以及信任产生来维持一种协同上进的状态,有效将组织周围及内部的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一种内外合力,将组织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生产力,推进社会的协同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507.
论块垒     
"诗可以怨"、"愤怒出诗人"等说法表明,作家的人生感悟是产生创作冲动、进入创作过程的原点,也是整个文学活动的起点。我们筛选出"块垒"来表示作家的人生感悟的郁积状态。块垒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是渗透着深刻理性的情意状态,来自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并处于向艺术的掌握世界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块垒在文学创作中,一是作为"受动之始"的情绪记忆,二是驱动创作活动的内在激情,三是作为蓄势待发的心理定势,最后将会变成作家头脑中的生气灌注的意象世界,即文学作品的雏形。块垒是作家酝酿、孕育作品的心理活动,应该成为文学理论体系中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508.
由于企业集团的关联企业众多,股权结构复杂,导致银企信息更加不对称,银行对企业集团贷款资金的监管更加困难,企业集团也更有机会产生不按照贷款合约使用贷款资金的道德风险,从而增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针对此问题,首先分析了企业集团代理人转移银行贷款资金的动机,以及企业集团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的传递过程;其次,基于代理人效用最大化原理,分析委托代理合约、代理人风险态度,以及代理人转移贷款资金的道德风险对企业集团子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最后,建立了度量企业集团子公司信用风险的违约概率模型.研究表明,代理人的风险态度、委托代理合约的状态都会影响企业集团子公司的违约概率.  相似文献   
509.
利用企业战略发展理论 ,从知识经济背景出发 ,对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进行了动因、形式以及虚拟管理后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指出人力资源虚拟管理对企业应对竞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