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味道     
王焱 《领导文萃》2010,(9):141-142
“人莫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矣。”(《中庸》)中国古人很早就将味觉与鉴赏力联系在一起。于是成就了汉语中的“味道”一语。  相似文献   
52.
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但是国内学术界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家庭对政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对儿童的政治认知至关重要.通过天津、重庆两地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的经济状况、母亲的职业、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家庭的教养模式等等都对儿童的政治认知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53.
腺胧     
偶然在坊间看到《今天》30年的合订本,恍然忆起这本以倡导朦胧诗知名的纯文学杂志已经问世30年了。说起朦胧诗的问世,当年还曾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54.
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现象,学术界形成了“泛化”论和“异化”论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如若从美的本质和美的范围这两个方面来衡量,“异化”论比“泛化”论更显合情合理。之所以说更为合情,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体现出比“泛化”论更为执著的人文追求和更为浓厚的人文情怀;之所以更为合理,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范围的理解上,比“泛化”论具有更多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55.
纵与横     
清人龚自珍,尽管在鸦片战争前一年即已辞世,但与当时承接乾嘉余风沉溺于“注虫鱼、吟风月”的学人不同,更与官场上那些整日文恬武嬉的庸俗官僚有异,他以诗人的敏感,率先呼吸领会到历史社会即将沧桑巨变的时代气息,强调“尊史”的重要。  相似文献   
56.
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前进。发达国家的银行界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正在实现从计算机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系统,这不仅仅是信息电脑部门的事,银行各部门都应该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随着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增设工作的顺利进展和组织体系的逐步完善,有远见的领导者都把目光瞄向计算机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因为这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决策和经营服务的必由之路。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诗殊企业,根据其运行和管理特点,整体运行机制可分为业务经营和业务管理两部分,要缩小与发达国…  相似文献   
57.
涂尔干死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借自阿瑟·伯格(Arthur Berger)的学术推理小说Durkheim is dead!此书最近已经出版了中译本。涂尔干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学家,当然早已归了道山。说“涂尔干死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58.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整合的目标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焱 《人口学刊》2004,(5):18-22
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化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整合已势在必行。鉴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改革措施应分近期、中期和远期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59.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表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开放程度的巨大差异。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于对待外来语的态度和翻译方法的变化中。在此重点分析了唐代、清末民初以及现代等三个不同时期汉语外来词特点和从意译到音译的倾向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汉语外来词的特点与社会心理的关联。  相似文献   
60.
庄子学说包蕴着丰富的疗治人生苦难的哲理,但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危机.庄子对恶的妥协与遗忘是苦难再度降临的隐患.庄子学说只能使世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即让世人从主观上对痛苦进行超越,却并不能真正解救世人,即彻底根除引发痛苦的现实根源.庄子对苦难进行救赎的方式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心灵层面,无力落实到现实的公共层面,更倾向于一种弱者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