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如果以1979年作为社会学在中国重建的标志的话,那么,迄今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已整整30载.  相似文献   
42.
学界迄今关于老年群体与公共性之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体系的建立而展开的,强调老年人是公共性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凸显老年人生活的生存性和被动性,而本文则认为老年群体是公共性构建积极的生产者,其所创生出的公共性主要包括:由社区老年群体互助依赖体系而生发的公共性、基于社区民主参与而产生的公共性、老年人的社区文体活动和社区生活所蕴涵的公共性、由老年志愿者活动而生发的公共性以及由老年人参与家庭服务而开出的公共性。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注意不能将其作用无限夸大,因为这既不符合事实,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3.
44.
长期以来,学界的"发展模式"研究多以"欧美模式"为基准,以"发展主义"为理论依托展开,缺乏对非西方国家社会变迁及本土性经验的真切把握。为此,我们应在"新发展主义"的背景下,反思"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对发展模式研究的出发点和预期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发展模式的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为形成较具解释力的有关发展模式研究的中观理论和总体性理论做准备,并试图在多元参照体系中,形成非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架构和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45.
中日近代世界观的形成与两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田毅鹏十五六世纪,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进程,西欧开始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它彻底打破了古代农业社会人类文明区域分割、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各区域文明间的交往联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6.
47.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的助人体系,其发展不仅在于学科意义上的理论与实务发展,还在于组织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组织建设.其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于不仅仅局限于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建设,也在于社会公共事业单位内部社会工作岗位的嵌入型建设.特别是对于单位体制色彩浓厚的老工业基地而言,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建设可视为促进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8.
略论锁国闭关时代中日认识西方的情报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略论锁国闭关时代中日认识西方的情报系统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田毅鹏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锁国闭关"时代。在这一长达200余年的时问里,德川幕府屡颁禁令,严禁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取缔天主教,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监视,确立了锁...  相似文献   
49.
在中国通史的大体系中,所谓“近代”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的历史。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实践,这一分期已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所接受,形成共识。但值得注意的一种研究倾向是,在认同上述分期后,我们的近代史研究却从此躲进这百余年的时间范围内,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局限于这一短时段,对古代中国步入近代的历史过渡时期缺乏深入的逆纵向考察。翻开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我们会发现,虽然各种教科书均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节,但观其内容,都是作为近代史的背景加以介绍的,字数…  相似文献   
50.
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毅鹏 《江海学刊》2007,(1):118-124
将单位制度置于工业主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会发现它实际上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基础上建立的以形成整个社会“一致性”为目的的制度安排。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单位制度发生剧烈变迁为背景,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集体认同”重构之问题应运而生。从宏观结构上看,主要表现为“国家—单位—个人”模式逐渐走向消解和“国家—初级社会群体—个人”模式的萌生。此外,社会成员的原子化、单位认同与社区认同间的复杂互动、公共精神生活空间的再造亦成为集体认同模式转换的关键问题。单位制度变迁的复杂性决定了“集体重构”进程的艰难。本土文化传统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潮的冲击亦对集体认同重构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