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儒家思想中富有极其深厚的动物生态伦理底蕴。儒家贵人贱物的道德阶梯论是由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境界决定的,是由其生态价值观规定的,有其独特的感情心理基础。在当今时代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于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意义,给予我们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河北大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党员教育新模式,在预备党员和大一新生中全力实施“筑基工程”。“筑基工程”是该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细化和深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地生根的创新举措,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安身思想是王艮"格物"理论的延续.王艮的"格物"说并未停留于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而是融入反映时代特点的新内容,鲜明而大胆地提出了更为关注自我、关注人自身的"安身立本"说,阐发了保身、尊身等一系列思想,表达出一种强烈而自觉的拯民救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泰州后学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相似文献   
15.
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练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从理论依据来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从历史依据来看,它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史紧密相联;从现实依据来看,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6.
正"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善行河北"活动),以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重要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为使"善行河北"活动取得更大成效,必须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从制度上保证"虚"功实"做"。其一,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必须立足于人们  相似文献   
17.
“德治-法治”执政方略实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本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的执政制度与执政方略的建立与完善,是建立与完善现代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执政方略的建立与完善,是每个执政党都要面对的相当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其存亡的重大问题,而其成功与否,则关系到所治理的国家之兴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执政治国的新战略思想,它们是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的贯彻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深刻的时代背景,有着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必须遵循科学的提炼原则。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20.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高校不仅在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发展方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改变,意识形态领域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仅是应对网络语言范式变换的现实要求,而且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固本之策。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面临环境喧嚣纷乱、主体能力不足、内容“杂乱无章”、技术尚未成熟等现实困境。构建高校网络意识话语权,须在理论阐释与现实指引基础上,以“认知 解释”为基础,创新话语表达;以“信仰 价值”为核心,凝结话语共识;以“策略 筹措”为关键,掌握话语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