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认为,日常意识是前科学的经验意识,作为对外界事物的具象觉知,它 是未经反思的,具有浅近性、表面性、狭隘性、随机性的特点。但它是认识的起始因素。 它必须在意识的自我意识中经过反思性的逻辑操作和逻辑置换,才能实现理性的升华。文 章分析了日常意识理性提升中值得关注的一些意识机理,认为它们是深化认识论研究的重 要环节。  相似文献   
32.
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浅议马克思关于审美客体的思想胡潇一在论到艺术的对象时,马克思提出:“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①这里,马克...  相似文献   
33.
一人类的生成史,是一部由生物进化逐渐让位于文化生成、文化进化的历史;而人类的发展史,则基本上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它创造了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也就是因为它在这样一种双向的过程中历史地、具体地获得了文化的规定性,并具备了文化的能动性。人之根本地区别于动物,最终在于人在自身的发展中、实践中造就了自己的意识和文化。人的意识和文化,是使人从大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觉地改造、利用自然,创造  相似文献   
34.
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改革之后,出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变迁。乡村变迁对于农民的社会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变迁中农民的心理反应方式与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认为农民对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社会化的力量增长;二、文化优势的主体位移;三、外控与自控关系的重构;四、顺应与同化互彰。由于心理方式的变革,农民的文化心理在内容方面发生了大规模的重构运动。  相似文献   
35.
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天翻地覆,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构,生活方式的改观,引起了整个农村文化的深刻变迁。许多观念更新了,许多准则在其原有的系列中调整了位置,许多事情的价值取向改变了方位,真善美的多种关系重新架构,文化心理和行为的社会意义被重新认定。所有这些,都是对农村改革的精神回应和历史性纪录。它迫使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改革中的乡民及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6.
胡潇 《决策与信息》2008,(12):13-13
本文针对由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人数不断增多和金融危机影响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高校毕业生本人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并就这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7.
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内容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对复杂系统运动给出的辩证分析,显著地不同于矛盾辩证法的视域和理解。研究两者的某些关系,从复杂系统理论中采借许多有意义的思想、方法去补正矛盾辩证法对事物的思考和解释,是哲学研究应当关注的工作。  相似文献   
38.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抉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确认这一社会的价值诉求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使“和谐”一词迅速成为人们在各种场合中使用和议论的高频词,而且引发了人们围绕着这一理念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种种尝试,形成了从各个方面解读和阐述和谐社会的论著。刘慧玲同志的新作《迈向社会发展新境界———和谐社会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建构》(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就是这方面探求的一部…  相似文献   
39.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空间现象做过多维度的唯物史观研究,其中对空间生产的社会文化考察,揭示了空间生产与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为我们今天在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对待文化—空间的互建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丰富的认识论思想。其认识论思想中关于主客体的历史生成、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受一定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实现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进行了实践唯物论的发生学探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