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区别不仅在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同 ,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价值选择的不同。本文分析了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内涵及其法律意义 ,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 ,提出我国的证据标准应该理性地适用法律真实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学生就业开始呈现大众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等特点,"单一指标"的就业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现行要求.建立新的科学、全面、公正、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系统,实现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就业指导工作系统评价和对高校综合建设的有效指导性三大功能输出模块,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必要性,提出了健全国有企业人才保留机制的途径一是建立能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竞争力的薪酬机制;二是建立多层次、多内容的人才激励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开发机制;四是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殷夫,作为一名忠实于自己信仰的战士,年仅二十二岁就牺牲了;作为一位新文学运动中的诗人,刚刚展露才华就逝去了。无论作为战士还是作为诗人,他都是一颗光彩照人但又过早陨落的星。作为诗人的殷夫,在有限的几年里凭着他的品格和诗篇给我国现代诗坛留下了一份遗产,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诗和今天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诗相比,不免会带有“萌芽期”的印记,但他的诗所展现出的人生追求和诗歌追求,却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同时也在不同的层次上向我们提出关于诗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6.
以山东省248名小学教师为有效样本,探讨了服务型领导、教师同事信任、情感承诺和教师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服务型领导与教师知识分享行为显著相关;教师同事信任部分居间联系了服务型领导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教师同事信任部分居间联系了服务型领导与情感承诺之间的关系;情感承诺对服务型领导与知识分享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嘉靖"大礼议"以还,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社会文化和思想禁锢的加剧与经济发展、繁荣之间存在的错位,导致了明代中后期知识分子与君主间的严峻对立以及知识分子内部的急剧分化。士人阶层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受挫,转向建设和享受日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使人得以正视自己的身体、欲望和个体生存。但与之相应的,却是对国家前景、社会事业的淡漠。  相似文献   
8.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善复杂的开放系统提供了洞见。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问题。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向新的稳定有序转变,无疑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是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方法手段以及价值意义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当前,高校社科学报功能定位的转换、期刊管理体制制约下专业化办刊模式无法实现的侧面激发、期刊严重趋同的现状及普遍从事的特色化实践共同推动了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的凸显。分析“特色论”凸显的原因,揭示特色论凸显的本质规律,对合理定位“特色办刊”及有效回应激进的和保守的特色论,树立正确的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已经到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已经在全国展开,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挑战,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需求,高等院校要未雨绸缪,及时应对,从创新体系构建信息技术要先行、教育教学创新体系构建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进行、二级学院联动、对教师要求及激励等多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多维度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