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郭旭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144-150
借鉴城市传播研究的“城市”观,“网红目的地”的概念含义可做“语境”“内容”“媒介”三种划分。作为语境的“网红目的地”为游客的传播活动和游览行为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它也介入并影响游客的行为方式;作为内容的“网红目的地”将空间景观抽象化为移动媒体平台上的媒介再现,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均可参与其内容生产过程;作为媒介的“网红目的地”在象征性和物质性两个层面,为游客与空间景观、游客与空间设计者及其他游客的互动提供中介,是游客活动空间的关系枢纽。对“网红目的地”概念含义的阐释,有助于研究者、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全面把握这一当代城市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2.
对道格拉斯·凯尔纳及其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国内学者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一贯是从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展开,而忽略其思想在其他理论维度的表征。因此尝试在批判学派之外,从媒介环境学的路径出发,借助其理论资源对凯尔纳媒介观进行探析,并通过将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和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中的部分观点与凯尔纳的媒介批评文本相观照,解读出凯尔纳媒介观在情境与受众两个维度的表征,即情境偏向与受众中心。同时指出,对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研究应该是一个立足于多元理论视角并以文本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3.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本文以红山文化博物馆为例,通过分析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茶馆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的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围绕"日常抵抗"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日常抵抗的剧目"、"行动者间关系"、"空间化"、"时间化"展开论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理论阐释,本文认为,民国茶馆中的"日常抵抗"表现为底层社会借由茶馆这一"媒介空间"反抗国家、精英双重压迫的诸种隐蔽的日常实践活动。而底层民众之所以乐于在茶馆中"耗费"时间,实际上是试图以此保存大众文化与民间生活秩序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5.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要受到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提出:“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孔子也不例外。由于他正处于我 相似文献
26.
甲骨文出组卜辞中,小■的老葬之事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在其死后,殷人开始为商王品立新的王后,由此可知小■原是时王之后。从相关卜辞看,商王品立王后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已有的嫔妃中选择,一是出外到异族方国选娶,作政治婚姻。商代晚期已在后宫嫔妃中建立了等级制度,商王的配偶在选娶之前其名分就已确定,即使拥有同一名号,秩位和等级也有高低之分。政治婚姻是商王婚姻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7.
郭旭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4-255
晚清留学美国运动是清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出于为洋务运动储蓄人才的目的,清廷在客闵、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和奏请下自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尽管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幼童留学美国运动最终夭折,但归国后,幼童们凭借着在美国学到各种近代科学知识,很快成为了洋务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对出国留学教育的认识,拉开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大幕. 相似文献
28.
学界过往围绕"传播学本土化"问题展开的探索,大多以作为整体的"中国"为前提,探讨中国传播研究突破西方话语"普遍性"规范的种种可能。与此同时,中国内部的地方特殊性因素却在"传播学本土化"争论中总体受到忽视。以先发展地区为参照、忽视其他地方性传播实践的"内部普遍性"模式限制了中国传播研究对中国问题的理解与想象范围。本文试以近代四川与沿海、华北等中国先发展地区民众在接受电影、报刊等"新媒介"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为例,说明中国内部地方特殊性在不同地区媒介接受史上的作用过程。基于此,本文指出"传播学本土化"问题的探索应当具备"多元普遍性"的观念自觉,从对地方性传播实践的探究中理解和把握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