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陈寅恪、吴宓、朱自清、潘光旦、浦薛凤、魏建功、浦江清、萧涤非等八位西南联大教授抗战期间多有旧体诗创作,当初很少公开发表。他们之间的相互唱酬不只是因为共同的文学兴趣,感情交流与相互慰藉或是更重要的因素,注重的是友情、修养与趣味。这些作品不纯然是文学问题的反映,更多地牵涉中国的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折射出大时代的精神氛围以及读书人的悲欢离合。几位教授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之所以都选择旧体诗,既确认其文化身份,让作者得以思接千古;又可以借助韵语,表达某些幽微的思绪以及不合时宜的感觉,指向的是个人修养、历史意识与文化情怀。这些"有情"且"鲜活"的史料,让我们得以了解他们在战火中的遭遇与思考、困惑与怨怼,以及压在著述背后的心情。  相似文献   
62.
“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现代中国学术”开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原 《云梦学刊》2007,28(1):5-11
本期“当代学术史研究”栏为“现代中国学术”专辑。这一专辑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开生面,可以肯定,其不但对推进中国现、当代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高校博士、硕士生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是富有启示性的。编者在此要特别感谢陈平原老师对本刊给予的真诚帮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63.
大学精神与大学的功用——答《人民日报》记者徐怀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谈中国大学的精神,不能不提蔡元培先生出长北大时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您对前者尤为看重,为什么?答:1917年1月4日,新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到校视事,五天后发表公开演讲,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希望学生摒弃“做官发财思想”。同时,蔡校长审时度势,扩充文  相似文献   
64.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65.
○首先想请你谈谈 ,你是如何走上治学之路的 ,哪些人与事对你影响最大。●作为“文革”结束后公开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 ,我的“治学之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进程。没有改革开放 ,也就没有我们七七级 ;以我的愚笨 ,如果连大学都上不了 ,整天拿锄头修理地球 ,不可能知道学问为何物。在这个意义上 ,对我的治学影响最大的 ,毫无疑问是高考制度的恢复。另一件深刻影响我的人生道路和学术取向的 ,是上世纪 80、90年代之交的政治风波。自知无力高瞻远瞩 ,唯一的好处是借助与历史的对话 ,不断校正自家的立场与思路。你问谁对我的治…  相似文献   
66.
有感于中国学界的“世风日下”,从2006年春天起.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决定。为所有博士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虽说是只有一个学分的“专题课”.但要求各专业的博士生都选,那等于就是“必修课”了。所谓“念博士”,历来以自学为主,只需选修很少的专业课程;现在,在教育部规定的外语和政治外,再加一门必修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67.
四代人的文学史研究图景陈平原描述近百年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轨迹,并非易事。即使纯粹出于技术上的考虑,暂时以中国大陆的研究成果为对象,不涉及海外汉学家以及台湾、香港学者的贡献,这百年学界的风风雨雨、春华秋实,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历史现象错综复杂,而...  相似文献   
68.
北大校史:怎样溯源?陈平原世人眼中任何一所大学的历史,都并非“自然而然”地呈现,而是基于史家的“选择”与“重构”。在这个意义上,校史的写作,既指向过去,更指向未来。—代代学人,借助于校庆纪念,在叙述历史的同时,表达其对于未来大学发展的期望。因此,学人...  相似文献   
69.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人文研究 ,必将面临诸多挑战。这其中 ,有的是延续百年的文化转型 ,比如走向专门化过程中如何坚持知识分子立场 ,以及西方理论框架与传统学术资源的调适 ,有的是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新问题 ,比如大众传媒的迅速扩张与学院派姿态的紧张 ,重建学术规则的努力与超越规则自由驰骋的冲动。但更值得注意的 ,还是世纪末崛起、且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的互联网 (Internet) ,其必将改变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方式及精神风貌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电脑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巨大的文化震撼 ,在欧美世界已多有论述。…  相似文献   
70.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并没有被列为早期教育的专门学问。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以后,大学“文学”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专业”与“趣味”之分,“文学”已经成为大学里的重要专业或者主干课程。但大学文学教育不是要造出专门文学家,相反却要有利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