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1篇 |
人才学 | 3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7篇 |
理论方法论 | 42篇 |
综合类 | 77篇 |
社会学 | 11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思想观念、制度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青藏铁路沿线藏区的人文环境问题进行概要的述评,以期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综合评估,使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识到人文环境的优劣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认识到改善、优化人文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全民人文环境意识:二是通过综评,集中反映青藏铁路沿线藏区在诸如思想观念、制度文化、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的与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人文环境问题,使人们对改善、优化旧的人文环境,逐步适应新的人文环境有一个思想理论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青藏铁路沿线藏区人文环境中较为突出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制约力最强的农牧民思想观念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研究,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沿线藏区农牧民思想观念的变迁以及在思想观念方面表现出的与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乾隆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两次组织大规模的使团,入藏熬茶。这种以熬茶布施为名,实际上为加强同青海、西藏等蒙藏地区贸易往来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准噶尔部在相对安定时期发展农牧业经济,活跃同周边民族经济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客观上促进了准噶尔和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 相似文献
4.
五世达赖喇嘛(1617~1682)进京觐见顺治皇帝,是清朝初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它对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影响深远,对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西藏与蒙古各部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五世达赖喇嘛的自传——云裳(1672年以后开始写作)一书中依据当时的记录对其进京的过程作了详细的记述,是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十分珍贵的资料,即使是许多细节的描述,也具有澄清史实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依据西藏人民出版社所出该书铅印本,并对照木刻本,将五世达赖喇嘛1652年3月从拉萨动身到1653年10月返抵拉萨的部分译成汉文,并作了一些注释,供有关研究者参考.因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各方赐教为盼.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五世达赖喇嘛传》探讨了第五世达赖喇嘛在甘丹颇章建立前后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第五世达赖喇嘛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2017—2019年中国与13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汇率、进出口总额数据,首先构建"一带一路"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接着利用VEC模型分析"一带一路"实际汇率指数和中国对"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实际汇率指数、进口、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际汇率指数会对进口产生持久的促进作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增加进出口可以对实际汇率指数产生促进作用;进口与出口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进口和实际汇率指数会对出口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8.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之一,就地城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效果以及农民的就业转型出路,以宝坻周良水苑小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收入和生活等多角度深入分析就地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就业转型的路径、去向、行业分布、单位类型、收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