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试论韩信《汉中对》的战略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徐勇,黄朴民《历史教学》杂志社,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史上高明的战争指导者无不重视开展战略运筹,预测战争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稳妥的战略方针,指导战争,克敌制胜。保留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汉中对》...  相似文献   
22.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先秦军事制度同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诸状况以及变化相适应,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建国40余年来,史学界在先秦军制史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互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先秦文献以及甲骨、金文、简牍、帛书等材料有关军事制度的记载过于简略;更由于学者们对于先秦文献的解说各执一  相似文献   
23.
孔子在人际关系上,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原则.反对跟别人走得太近,过于密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君数。斯辱矣;交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与君主打得太热乎了.不免君主日后翻脸,招致悲惨的下场;与他人交往到了形影不离、卿卿我我的地步,到头来很可能像刺猬似的互相伤害。势如水火。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君臣、朋友才能彼此欣赏,相安无事.即所谓“距离产生美”。  相似文献   
24.
黄朴民 《领导文萃》2014,(19):40-42
正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庶子,按"立嫡不立长"的礼制,他原本与晋国的大位归属,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可是晋献公身后"骊姬之乱"的爆发,尤其是太子申生的死亡,却给重耳登上晋国的权力之巅提供了天赐良机。尽管这一步异常漫长、异常艰辛,可是,他毕竟还是咬着牙走完了,在外飘泊流浪整整19年之后,他终于在秦国的武力支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到了晋国都城绛城,利剑出鞘,一举翦灭晋怀公及其追随者,踏着血迹,登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相似文献   
25.
黄朴民 《领导文萃》2008,(13):103-107
马谡在历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很高,一部小说《三国演义》,一出戏曲《空城计》,使得他以纸上谈兵、胶柱鼓瑟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植根在人们的心目中,整个儿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的滑稽角色,就和当年那位一手葬送赵国45万大军的纨绔子弟赵括一个模样。俗话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马谡可真够倒霉的。  相似文献   
26.
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  相似文献   
27.
论何休的民族思想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体的“夷夏之辨”思想上宗孔子,下承《公羊》先师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以文明发展的程度作为区分夷夏性质的标准,既主张“严夷夏之防”,又肯定夷夏关系的可变性。他认为,若背弃仁义礼乐,丧失道德教化,“中国可退为夷狄”,而“夷狄进至于爵”,则可升华到夷夏混同、“王道大平”的“大一统”境界。这种以“进夷狄”为中心内容的民族理论,是一种具有明显平等意识,视天下为一家的进步的民族观,包含有极其丰富的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8.
黄朴民 《文史哲》2012,(3):13-26
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言,中国春秋以前的战争中,崇尚"军礼"、战争手段相对温和与唯力是凭、战争手段极端残暴,都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这两种历史真实性的并存,使得儒家在构筑其以"义战"为中心的战争观念之时,有意识地采取了选择性的立场。而这样选择性取舍的结果,则逻辑地导致了历史的某一种真实得以无限制的放大,另一种真实却被人为地加以虚化或掩盖,从而促成了历史的真实向历史的虚构的转化。这包括对历史真实的选择性遗忘与否定,以自己的逻辑,对既有的明确史实进行解构与抹煞;对历史真实的曲解性解释与阐述,以自己的逻辑,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涵义进行歪说与篡改。史学求真,经学尚善。儒家作为理想主义者,基于自己固有的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总是为了"尚善"而牺牲"求真",在他们那里,解构历史的真实,致力于历史的重构,乃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其有关三代战争性质与特征的阐释,就是一个生动具体的范例。  相似文献   
29.
黄朴民 《决策探索》2011,(17):72-74
小官不屑干,大官又不愿干,那么,庄子难道真的对当官持深恶痛绝的态度吗?我看其实也不见得。庄子成为大思想家后这方面的心态我不敢妄加揣度,但是其早年恐怕是不会彻底拒绝当官的诱惑的,否则,我们便不能解释他为何连漆园吏这样的芝麻官也一度做得。  相似文献   
30.
<正> 孟子和他的政治思想曾对后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被推尊为“亚圣”,与孔子一起成为后世人们崇拜的偶像。但是历代对孟子的贬斥也是史不绝书。早在秦代,奉行法家学说,厉行君主专制独裁的秦始皇就对其学派进行过严厉的打击,“秦去经术,焚诗书,孟子徒党尽矣。”(赵岐《孟子题辞》) 汉代王充作《论衡》,有《刺孟》篇,对孟子尽其挖苦奚落之能事。言其“论不实事考验,信浮谣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