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21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165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4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素质。本文结合语文课本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探讨了文学作品成为美育主要手段的心理依据,并结合青少年在美育过程中审美认知的心理过程,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素材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392.
因特网凭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无以伦比的信息量宣告了网络时代的来临.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青少年社会化也呈现了新的范式--网络社会化,这无疑对青少年的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93.
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或表现是历史的、变化的 ,往往呈现出一种背反性的演化规律。对它的认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和方法 ,一是历史演化轨迹 ,二是进化、回归的背反互补取向 ,三是内在和外在的不同追求。当代世界文学价值嬗变经历了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再到后现代主义 ,从文学的学术性、创新性上看的确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 ,但它在我国目前怎么说也不该成为主流 ,对后现代主义价值追求应自觉加以调适。文学进化性价值追求是指不仅关注现实 ,而且对现实的发展基本持肯定或支持的文学价值取向 ;回归性价值追求是指对既往或传统的价值标准、范型或倾向的肯认、怀恋的文学倾向。在现实中 ,应对回归性价值追求自觉地加以提倡和引导。文学的内在价值指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审美性所具有的价值等 ,其外在价值一般指政治价值、道德价值 ,或曰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一般地说 ,由于受统治者的提倡和干涉 ,对文学的外在价值的重视往往居于强势 ,成为主导倾向。这种倾向到了现代 ,更是被推向了极致。正因为如此 ,对它的背反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以至于后来又出现了过分追求文学内在价值的偏畸化倾向 ,也需要再进行相反的扭转和调适。对于文学价值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任务正在于清醒地认识其演进规律、现实状态 ,发现并阐明?  相似文献   
394.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与高等教育的诚信重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大范围内出现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深潜于学生与社会主客观诸方面因素中的见怪不怪,恰反映了已长期存在的社会道德诚信危机。如社会、家庭认为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催生八面“说情”来风;来自于高中教师的“分数”误导与大学教师的“过关”放任;作弊学生的抵赖、回避、逆反、自认晦气、仅惧受罚;同学间的麻木不仁甚或乐于接受“传经送宝”。高等教育诚信重建应从基础教育开始,遏制“学术腐败”以树立教育者诚信形象,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以优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95.
文学中,死亡母题是人类在现实中意识到人必有一死之后建构的死亡诗学。20世纪以来,随着死亡的艺术化处理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中西文化中的死亡表达方式呈现“和而不同”的态势。莫言的《蛙》和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便是一例。莫言把生死之际“此在”的可能性以“延生”的生育方式提供“向死而在”的“在”的可能性,坎宁安则通过三个历时共“在”的“向死”个体,表达个体濒死的能动性、选择性和责任感。虽然两个文本中主人公的畏死和濒死的体验不同,却在“延生”和“向死”的文学话语上表达了异质同构的“死”之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永远处于“尚未抵达”的恒久状态,面对生命的绝对紧迫性,敞现向死而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是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现实,是人类无法逃遁的难题中最为反思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396.
Despite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iterature is still lacking in related research with young learners. This study reports on a yearlong university–school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oject that aimed to promo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critical bi-literacy skills through their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 of children’s rights. Grounded in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f intercultural pedagogy and dynamic bi-/multilingualism, the two collaborating Grade 3 teachers engaged their students in critical inquiry of children’s rights in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Through a range of hybrid translanguage literacy practices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activities, students came to understand what children’s rights are and appreciate the importance of solidarity, equity, and compassion. Apart from highlighting some activities developed during this project and the impact of the activities on student participants, the study also attempts to critically reflect on some of the challenges in conducting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with young learners, in particular their emergent but conflicted understanding of other cultures. Further, the study speaks to the issue of how such an important education can be practiced in a non-reductionist and non-simplistic manner yet still be accessible to young learners.  相似文献   
397.
案情简介去年12月,刘某以挂靠某建筑公司单位的名义承揽了某市玫瑰园小区的建筑施工工程。刘某雇用王某为塔吊司机。一天,在施工中王某因小事与吊车下面另外一个施工人员发生口角,在准备下来殴打另一个施工人员的过程中,不慎掉下吊车致伤残。王某的直系亲属向区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认为王某是在工作期间受到的伤害,要求认定为工伤。劳动保障局认为,王某虽然是刘某雇用,但刘某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被挂靠单位某建筑公司属于事实上的用人单位,王某和某建筑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王某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属于工伤。遂…  相似文献   
398.
在艺术史的研究态度上,潘诺夫斯基所秉承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他将关于图像意义研究的核心阐释分为三个意义层次,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对象(即整个艺术品)的几个侧面.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几种处理方法要彼此融合为一种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过程.从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来看,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出现并非无所依托,它依然建立在对前辈学者思想的批判、吸纳和继承基础上.同时,由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赋予艺术史家寻求图像内在意义的责任,也引发了后来者对其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399.
坊间冷摊,淘得长春国民图书社1945年版小说集《樱》。这是东北沦陷时期出版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朱媞。  相似文献   
400.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国学大师张继、章太炎、徐炳昶等人阅读《台湾通史》,对连横的史才、史学、史识颇为推崇,撰写文字,大力揄扬《台湾通史》.经过连震东的多方奔走,商务版《台湾通史》面世,使这部史学名著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所知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