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167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68篇
人口学   37篇
丛书文集   533篇
理论方法论   98篇
综合类   1045篇
社会学   147篇
统计学   2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历史沉淀成本决策无关性的假设前提背景下,从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和财务预算约束等角度考察历史沉淀成本对制度变迁过程的影响,为制度变迁过程确立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从而弥补了原有研究的不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不完全是常态,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信息不完全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普遍存在,历史沉淀成本很容易发挥作用,从而表明:未来越不确定,信息越不完全,资源越稀缺,导致财务预算越硬,历史沉淀成本效应越大,制度变迁过程越困难;反之越容易。由此可发现,在放松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当事人的决策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沉淀成本的影响。因此,只有当事人对历史沉淀成本的约束条件作出正确的理性反应,才能使其决策更加贴近真实世界,这对于全面认识制度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尽管学术文献里没有给出政府偏好的恰当定义,但它的确是解释中国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运用制度学派的有关制度变迁理论,对收容遣送制度起源的历史作出政治学的解释,可以认为,巩固政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压力,都对政府治理城市秩序的偏好产生了重大影响。1950年代以后的收容遣送政策及其实践,为考察政府偏好与制度设计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3.
唐亚林  朱春 《学术界》2012,(5):24-39,254,255,265,266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其内容包括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的道德属性要求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权并平等地享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因而,作为公民文化权利实践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不偏不倚地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和产品。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路是在面临各种非均等化现状基础上推进的,其发展逻辑具有中国特色。本文依此逻辑,对当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4.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广泛参与,这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来推动该目标的实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里,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幅度提高,但仍面临若干问题,为适应中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5.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6.
推进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亚林 《学术界》2008,3(1):62-69
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大原则的提出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独特视角,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和区域内各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的实际为背景,以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研究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以及有效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7.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遍布中国本土的清真寺是穆斯林社区的神圣空间,于其间发生的礼拜仪式则以时间公约的形式,把宗教经典规则与穆斯林群体的宗教践履演绎成一种程式化、组织化的表达.清真寺建筑和宗教仪式以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结构,将穆斯林个人、家庭与社区这三方面联系和组织起来,有效地整合了本土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与宗教情感.文章通过对中国内陆清真寺及其礼拜仪式的现场调查和采集到的资料,初步验证了于清真寺建筑与仪式这两种伊斯兰教物象的本土表达中所揭示出的世界宗教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08.
文物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迎接挑战。总的思路是,对文物这种公共性资源,单纯强调保护或单纯强调开发利用都是片面的,应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9.
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发生在落后的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酷的生存压力、极大地困扰和影响了它们的运转,让它们的政权、生产力、所有制等一系列问题上难以把握和应对。整个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多拘泥于理论,偏重于形式,定位过高过全,忽略了它的客观性与复杂性,显得呆板和僵硬。  相似文献   
1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而实现自然资源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建设美丽中国与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的关系,分析了目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所面临的法律制度问题,并且提出回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寻求私法上的制度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而以生态经济学为视角构建的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