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8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17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0篇
人口学   135篇
丛书文集   386篇
理论方法论   270篇
综合类   1880篇
社会学   574篇
统计学   2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将“环保成本”概念引入产品评价(即在包括产品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将环保治理费纳入产品成本),并从企业、国家、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论述“环保成本法”在中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产品评价的环保成本因子及其评价模式,进一步探讨解决费用分摊问题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2.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07—2017年收录的题名中含有“员工创新行为”的293篇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5.0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对该时间段国内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发文机构、文献来源机构、代表性学者及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0年,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载文量较少但呈逐步增长趋势,2010—2017年,员工创新行为发文量增长趋势明显;发文量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中有19个为高校;载文量在5篇以上的期刊主要为经济管理类期刊;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员工创新行为主体研究,以及个人特征、领导力、组织文化与氛围等员工创新行为前因变量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开发适合中国情境的员工创新行为量表,在整体视角下探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及员工创新行为的结果变量等。  相似文献   
33.
    
新兴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着资产误定价金融异象.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可以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从分析师评级出发,通过投资者情绪传导,与资产误定价三者之间建立分析逻辑.通过对2009-2015年625家上市公司第一季度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分析师的乐观评级及调级会引起价格向上的资产误定价扩大,价格向下的资产误定价减小;乐观评级会比悲观评级引发更大程度的资产误定价;机构投资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分析师评级及调级对资产误定价的影响是通过投资者情绪变化作为中介传导的.根据研究结论,如能在政策层面通过加强分析师队伍管理、强化投资者教育、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业务素养,就能提高分析师评级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促使投资者正确对待分析师评级信息,从而减少乃至消除资产误定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4.
钱亚梅 《兰州学刊》2007,(9):119-122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社会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不可避免的一种境遇.当代中国同样置身于这样的背景中,可谓发展的机遇与风险的考验并行而至.文章试从风险社会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思考如何构筑具有前瞻性的符合现代风险特征的风险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35.
刘骞 《兰州学刊》2006,(12):55-57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从其不同的视角对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诠释。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只有在权力均衡过程中和霸权存在的前提下,国际合作才有可能发生;自由主义学派接纳了现实主义的前提假定,但这一学派却认为通过制度协调可以有效的缓解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信任,促进国际合作的发生;建构主义者颠覆了无政府状态是先验给定的假定前提,认为国际合作是由国际社会建构而成的,国际合作的发生取决于行为主体之间的彼此认同和共有知识的多少。比较西方主流学派的国际合作思想对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6.
鉴于弱者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时下无论是国内立法还是社会各界对弱者的特殊保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或实际问题,依照国际社会公认的保护弱者的国际公约,在对其一系列原则、制度和规则予以详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方面国际国内立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7.
针对目前学界对《苔丝》中译本的研究仅限于语言层面上的对比分析而往往忽略译者的能动参与的现状,借助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对《苔丝》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8.
This research projec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appearance management behaviors (AMB), including both routine and non-routine, among gay and straight men and women. Prior research had found links between AMB and stress (Reilly & Rudd, 2002), stress and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Lee, 1997; Savin-Williams, 1994),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weight (Brand, Rothblum, & Solom, 1992). An argument is made that links stress with AMB using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Festinger, 1954) as a guide. Research questions investigated were: (1) 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AMB; (2) Is ther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dy mass indices of men and women of differing sexual orientations; (3) How do AMB differ between those with gay and straight orientations; and (4) How do AMB differ between men and women? Using a survey design, a questionnaire was posted on the Internet. Measures included the Rudd/Lennon Appearance Management Scale of Routine and Risky Behaviors and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A total of 365 usable forms were completed.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anxie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on-routine AMB, or behaviors that carry some risk. Gay and straight participants differed on the routine AMB they practiced. Men and women differed on the non-routine or risky AMB they practiced or would consider practicing.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39.
Schoen R  Landale NS  Daniels K 《Demography》2007,44(4):807-820
Using the first (1995) and third (2001-2002) waves of the Add Health survey, we examine women 's family transitions up to age 24. Only a third of all women marry, and a fifth of those marriages dissolve before age 24. Three out of eight women have afirst birth, with a substantial majority of those births outside of marriage: 66% for whites, 96% for blacks, and 72% for Mexican Americans. Cohabitation is the predominant union form; 59% of women cohabit at least once by age 24. Most cohabitations are short lived, with approximately one in five resulting in a marriage. We summarize the family and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of women up to age 24 in terms offour categories, each accounting for roughly a quarter of all women. Category 1 has the women who remain single nonparents. Category 2 has the early marriers, women whose marriage is not preceded by a first birth. Category 3 has those who become single parents. Category 4 has the women who cohabit at least once, but who do not marry or have a birth by age 24. The strictly ordered transitions of the 1950s are long gone and have been replaced by a variety of paths to adulthood.  相似文献   
40.
分类介绍了国际互联网上与环境科学和环境教育有关的33个网点的主页、网址、主要信息类型和内容提要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