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统计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孙剑平  李涛 《学术界》2005,(2):196-204
198 0年以来 ,江苏现代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有三个具鲜明特征的阶段 :1 980 -1 992年 ,此互动的两个基本元素是乡镇企业为现代化新锐及家庭为特征性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1 993— 1 998年 :互动的两个基本元素是现代化在新体制轨道推进及企业为特征性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1 999年以来 :互动的基本元素则是新型工业化为重要内涵的现代化和人力资源立体开发。在此过程中 ,有三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 :“两多两少”的南京现象、“先扬后抑”的常州现象及“均衡推进”的苏州与无锡现象———对于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政策 ,它们可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2.
对模糊数学理论的发展,哲学界已经作了一些理论概括,但还未达到哲学概括应有的高度.模糊数学作为表征和处理模糊现象的重要方法,其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它表征和处理的只是客观模糊现象的一小部分.哲学对弥漫性世界认识客体模糊性把握,应在两方面表现出来,即具有二维性.  相似文献   
33.
个体薪酬特征的偏好与组织所提供的薪酬特征之间的匹配程度对薪酬满意产生正向影响.分配规则匹配、薪酬水平匹配、薪酬结构匹配等对薪酬满意各维度影响程度较大,薪酬研究应给予个体差异、个人—组织匹配、分选效应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34.
经济能量流动三模式的变迁日益凸现出由经济社会发展而引致的资源稀缺 ;资源稀缺强度不外乎渐次减弱、不变和渐次增大三种前景。相应地 ,经济理论发展第一、第二阶段即浪漫经济学和资源稀缺经济学 ,与经济能量流动第一、第二模式有耦合关系 ,只是在逻辑起点上前者为资源稀缺强度有可能减弱假设 ,后者为资源稀缺强度不变假设。但可持续发展议题提出和呼唤 :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必须转换为资源稀缺强度可能增大假设 ,且应依此而建立“资源枯竭经济学”。  相似文献   
35.
研究了委托人(业务购买方)对于承包人(业务供应方)生产成本具有非对称信息时的最优合约设计问题.基于委托人视角,给出了委托人如何诱导代理人报告自己真实成本信息的逆向选择模型,并刻画了最优合约的特征.结果表明:给出的合约能够达到诱导代理人讲真话的目的;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委托人由于信息缺乏受到了损失,而低成本类型的代理人获得了额外的信息租金;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合约的参数配置受到委托人事前信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员工价值在企业薪酬中体现的两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及的“员工价值”为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此价值量的大小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有关。本文基本上是从管理学视角,关注不同员工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个案薪酬,这包括相同等级不同员工不同的个案薪酬,及同一员工在不同时点不同的个案薪酬:它不同于经济学者更多关注的“类薪酬”。本文侧重探讨的是,员工价值在企业薪酬中体现的两种策略:参数控制和分步到位。模糊系统理论是本文的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37.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本文对组织内与内在薪酬相对的一种颇为特殊的人力资源付出─—人力资源摩擦性耗费─—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并着重分析了这种特殊人力资源付出的基本特征和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38.
谢延浩  孙剑平 《管理学报》2012,9(12):1792-1799
通过收集的479份样本开展实证研究,证实了成就需要与风险厌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的成就需要强化了绩效薪酬知觉与薪酬满意之间的关系;高的风险厌恶弱化了薪酬变动与薪酬满意之间的正向关系,且强化了薪酬变动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39.
(一)计量史学的兴起、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计量史学是试图在经济理论和统计学、数学相结合下对各种经济问题的理论上的数量接近和经验上的数量接近相统一的研究。并且,须要具有和依赖于似乎已在各种自然科学中占据支配地位的那种富于想象力的严密思考。 在美国,比较广泛地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和解释历史发展乃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才逐步形成的。在这之前,有的计量学派认为,社会科学概念之所以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给社会集团结构下定义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数据资料。因此,要给一个集团的结构、外貌下定义就需要有完整的史料和精确的科学数据。 这就为六十年代中期,计量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0.
拙作《论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间差额存在的条件》,对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间差额存在条件的传统解释提出了质疑,认为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间差额是否存在,并不象理论界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取决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工业资本平均构成之间的相对量,或者说取决于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否低于工业资本平均构成这唯一条件;而是取决于两个几乎同等重要的因素:一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工业资本平均构成之间的相对量;是农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工业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之间的相对量。所以说资本周转与有机构成是两个“几乎同等重要”的因素,是考虑到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间的差额是否存在,精确地说取决于这样两个因素:一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工业资本平均构成之间的相对量;一是由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决定的农业资本周转速度,与工业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之间的相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