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8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比照社会转型,一种对文化形态转变的理解和思考应运而生。新媒体的普及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时空意义发生了转变。网络空间的文化重组,带来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重构。在文化自觉观念引导下的中国意识的构建,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动力基础。文化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界态度的转变,即从对自然无所畏惧的探索和利用,转变到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去思考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文化转型必然要在人心或心态上去做文章。  相似文献   
22.
费孝通晚年有关中国社会学方法论的思考开启了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的崭新空间,这笔精神遗产值得进一步阐释。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中深藏着的许多观念性资源,诸如天人合一、将心比心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界定,并应以此作为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的支点。  相似文献   
23.
道路作为人为的物质形态,因附加了人的社会性而使其社会与文化内涵丰富。同样,当前的筑路狂潮与人文视角下的道路研究稀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决定了道路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起道路民族志的研究框架,以黔滇驿道为例,探索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贵州社会文化及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进而探讨国家在不同时期如何以其为载体策略性地获取统治正当性的过程。另外,思想的启蒙与发展主义的助推是当前造路运动出现的核心动力因素之一,而随之伴随的道路隐喻及现代性危险和不确定性特征在此过程中有所凸显,本文也借此对当前近乎神圣化的泛发展观进行一些梳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   
24.
《孟子》一书,在行文的组织结构方面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用起承组合的表达方式展开议论,即先列举几项有某种区别或联系的事物或道理(起句),再对所列举的内容加以评论或解说(承句);通过起句和承句的这种前后呼应和配合,来阐明观点并加强表达效果。如:  相似文献   
25.
人类学以研究人和文化见长。在人和文化组成的人文世界中,文化通过不断地传递得以存续。人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在以文化表征的传递为主要方式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其心理表征以及该表征所指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动,从而使由心理表征外化而成的公共表征发生改变。这些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与不变皆能统辖于文化表征本身,因此在网络通讯技术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语境中,以文化表征的传递的视角理解文化的传递和嬗变就成为必要的可能。  相似文献   
26.
新近翻译成为汉语出版的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的旧著《为权力祈祷》应该说是以实际的历史材料去印证既有的国家与市民社会这两元区分的欧美政治学模式的典范性研究。其以晚明地方士绅捐赠佛寺活动为其分析的核心,最终落实在“国家与社会分离”这样的既有分析套路上去,因而,终于还是没有能够跳出西方中心的历史撰述模式,自己为自己系了个套子,钻不出来。这种西方中心的历史撰述根本是把“国家与社会分离开”当作基本的以及既成事实的分析框架,并因为西方大哲哈贝马斯对于西方社会自中世纪以来“公共领域”的成长的经典分析而推波助澜地…  相似文献   
27.
纪念玛丽.道格拉斯The Lele of the Kasai(1963)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1966)Pollution(1968)Natural Symbols: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1970)I mplicit Meanings(1975)Evans-Pritchard(1980)The World of Goods(1979)with Baron IsherwoodRisk and Culture(1980)with Aaron WildavskyIn the Active Voice(1982)HowInstitutions Think(1987)Missing persons:a critique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88)with Steven NeyRisk and Blame: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1992)Thought…  相似文献   
28.
29.
30.
中国近代乡村改造运动最轰轰烈烈者,莫过于20~30年代在华北农村所推行的“平民教育促进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理念就是像这一运动的领袖人物晏阳初所坚信的那样:农民有“愚昧”、“贫穷”、“体弱”以及“缺乏公共精神”四大疾患,这是30年代中国乡村改良主义所归纳出来的中国农民的四大特征。虽然,不同的改良主义者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定县平教会”称之为“愚”、“穷”、“弱”、“私”;“中华职教社”称之为“贫”、“愚”、“弱”、“散”;“邹平乡村建设学院”则将四点化约为一点即是中国农村之落后与混乱乃是由于“固有的礼教精华之衰退”。然而归结起来,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上述四个方面对农民的精神进行“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