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宪法为核心搞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制建设,一方面要使全部法律文件、各项法律活动都具有合宪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文件来使宪法中有关改革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化。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因此,新宪法颁布以前的法律、法令和法规都必须符合现行宪法的精神,否则就应予  相似文献   
12.
无障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一项重要权利,而且与其他基本权利的实现密切相关.本文在厘清无障碍概念及发展的基础上,阐述我国无障碍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角度探讨无障碍立法在完善法治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无障碍立法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正确理解和维护无障碍环境,对于我国残疾人事业和人权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无障碍立法中,应当参考域外无障碍法例,比较不同的立法模式,建立以权利为本位,以物质无障碍、信息无障碍、社区服务无障碍为主干,强化无障碍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完善法律责任,加大违法成本,从而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无障碍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草案)》是自1954年第一次公布宪法草案以来,我国第十三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和意见的法律草案。起草制定《劳动合同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二是《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的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约定“试用期”进行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时支付经济补偿金;规定用人单位的缔约责任和后合同义务。  相似文献   
14.
黎建飞 《中国劳动》2006,(10):39-41
2006年8月31日,针对当前新出现的社会矛盾,以及劳动争议纠纷类型增加,劳动法的规定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状况增多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新型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不受理的范围、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诉讼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力派遣等问题给予了明确规定,与《解释》(一)形成了配套的司法解释,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如何适用法律进一步提供了裁判指引规范。  相似文献   
15.
法律是以人的行为为调整对象的社会规范.法律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通过对行为的控制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律正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专家纵谈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争议处理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相关立法研究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为深入探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和立法问题,我们邀请了4位专家就其中重要问题进行座谈。因内容较多分两期刊发。  相似文献   
17.
论劳动合同的竞业禁止条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具有特定的人身属性,由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忠诚义务演化出劳动合同的保密义务,并进而扩展为竞业限制或竞业禁止。竞业禁止条款蕴含了用人单位的财产权益和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两者间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依据法律来调整的问题。竞业禁止条款的依据——劳动者的忠诚义务忠诚义务是基于诚信原则产生的合同当事人所普遍承担的一般义务。在劳动合同中,因为劳动合同的人身属性劳动者所承担忠诚义务的程度显然大于一般的民商事合同。劳动者所承担的忠诚义务包含了在提供劳动时应当尽义务和忠诚维护用人单位合法利益的义务。在劳动合同期间劳动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以立法目的为基点,作历史的反思和理论的探讨,并以此展开立法活动,分析其中的构成要素和综合运行机制,进而论述立法实效的变量和相关对策,在动态中对立法作整体考察。一、立法目的 1.立法是人的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立法目的,才可能自觉地进行具体的立法活动。否则,立法活动将表现为盲目的无事空忙或荒谬的文字游戏。因此,立法学应该首先追觅与规定立法目的。追觅立法目的是对实存的立法文件和先前的立法学说展开研究,探求立法文件中蕴含的立法者的主观追求和价值取向,审思法学家们有关立法目的的学说在理论上的利弊得失:规定立法目的是对当前的立法活动规定理性标准,为将要进行的活动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向。对过去的追觅是为当下的规定服务的,因为人们是面向未来地生活在现实中的,反思过去只是为了今天和今后更成功地创造、更幸福地生活。所以,立法学的任务首先是为当前的社会提供现实的立法目的,引导现实社会中人们诸多差异的立法意向趋于合乎理性的法律追  相似文献   
19.
论立法目的     
本文指出,立法是人们的一项有自觉目的的活动,立法目的始终贯穿在立法过程中,成为立法的起点和归宿。有鉴于此,作者扼要叙述了立法目的的意义、立法目的的渊源、立法目的结构层次和立法目的的表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法律思想源头在哪里?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运用它来指导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曾指出:1842年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上的文章,“其中包括对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上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的批评、关于林木盗窃法,维护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